22.jpg

南仁东的“远望”人生

新华网 2017-12-17

  

  2017年10月10日,国家天文台举办了一场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世界第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捕获的首批脉冲星信号第一次向外界展示。现场的科学家和媒体工作者,分别听到了来自1.6万光年外和4100光年外的脉冲信号。这是我国射电望远镜首次发现脉冲星,实现中国在发现脉冲星领域的“零突破”。对于脉冲星的发现,我们就不得不提及FAST项目发起人、这个项目的最主要缔造者“天眼之父”南仁东。

  南仁东,中国著名天文学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主持完成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立项、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主编科学目标,指导各项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其模型试验。

  1994年, 南仁东提出了FAST工程概念,随后他便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跋涉在中国西南的大山里。他执着的奔走在大山深处,踏遍上百个窝凼,喝浑水,吃冷干粮,先后对比了1000多个洼地,只为给“天眼”选个好台址。一奔波,就是十二年,最终将台址确定在贵州南部独特的天然喀斯特洼坑。

  FAST工程设想提出后,南仁东就开始在国内外各种大小会议“推销”自己的大望远镜项目。因为南仁东和其团队的努力FAST项目渐渐有了名气,跟各大院校合作的技术也有了突破进展。2006年,立项建议书最终提交并通过。

  项目启动,南仁东成为首席科学家之后变得尤其忙碌。他参与到 FAST 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参加每一次会议。2010年,因为索网的疲劳问题,“天眼”经历了一场灾难性的风险。65岁的南仁东寝食不安,天天在现场与技术人员沟通。“天眼”的要求是现有国家标准的20倍以上,哪有现成技术可以依赖。南仁东亲自上阵,日夜奋战,700多天,经历近百次失败,方才化险为夷。南仁东全面指导FAST工程建设,并主持攻克了索疲劳、动光缆等一系列技术难题,为FAST工程的顺利完成作出了卓越贡献。

  历经22年,2016年9月,南仁东重新回到“大窝凼”,目睹经历了漫长岁月的“天眼”正式启用。满载着南仁东心血和汗水的射电望远镜FAST正式竣工并进入全系统的调试阶段。利用这一世界最大的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人类有望观测脉冲星、中性氢、黑洞等等这些宇宙形成时期的信息,探索宇宙起源。

  2017年9月15日23点23分,南仁东先生因病逝世,享年 72岁。从建设射电望远镜设想的提出,到最为艰难的选址,再到攻克技术上的一个又一个难关,世界最大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的建成与南仁东密不可分。72岁的南仁东,把二十余载的精力都留给了“中国天眼”。最懂“天眼”的人走了,但是我们相信FAST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作者: 新华网

责任编辑:李阳阳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新华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