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98fa7a6-3411-4f0d-aec0-d8989ee3400a_size159_w600_h860.jpg

赵忠贤:一辈子只做超导

新民晚报 2017-01-09 作者:马亚宁

  原标题:聚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 | 赵忠贤:一辈子只做超导

  人物名片

  赵忠贤 我国著名物理学家、超导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担任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专门从事低温与超导研究,探索高温超导电性研究。曾荣获2015年马蒂亚斯奖,这是中国大陆科学家首次获得该奖项。

  【新民晚报·新民网】国家自然科学集体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今天上午第三次站到2016年度国家科学奖励大会领奖台上的赵忠贤院士,摘得了我国科技奖励的最高大奖。从1989年开始,每一次引领他走向中国科学之巅的,都是一个同样的关键词“超导”;而他对待自己的科研和工作,几十年如一日,也同样只有一个关键词“超导”。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我这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就是探索超导体、开展超导机理研究。”赵忠贤,一位朴实无华的科学老人,就算是胸前的奖牌熠熠生辉,由内而外依然透着沉静与厚重。每逢荣誉来袭,他都希望公众能更加关注获奖名单外默默奉献的团队成员。他直言,中国在超导研究上取得的成绩,是因为超导已在中国深深地扎了根。

  超导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之一。超导电性的简称,指当某种材料处于一定的温度等条件下,电流可以在其中无阻地流动,具备这种特性的材料叫超导体。物理学家麦克米兰根据传统理论计算推断,超导体的转变温度不能超过40K,这个温度被称为麦克米兰极限温度。

  1986年,欧洲科学家发现了35K铜氧化物超导体。很快包括中国科学家在内的研究团队将铜氧化物超导体的临界转变温度提升到液氮温区以上,突破了麦克米兰极限温度,使其成为高温超导体。基于多年的积累,赵忠贤领衔的中国科学家团队在20多年里通过坚持与努力,产出铁基超导一大批研究成果:首先发现转变温度40K以上的铁基超导体;发现一系列转变温度在50K以上的铁基超导体,并创造55K的世界纪录……

  中国超导今非昔比

  自1976年起,赵忠贤一直在中科院物理所从事探索高临界温度超导体研究,因对液氮温区超导体研究的贡献,于1987年获第三世界科学院物理奖。1989年、2013年,他领衔的科研团队先后摘得代表基础研究创新能力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特别是2013年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是连续三年空缺之后首次授奖,授予赵忠贤科研团队的坚持与积累,最终打破了传统理论计算断定的超导体临界温度极值。

  起步之初,中国超导研究比国外晚了50年。今非昔比,通过几代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中国在超导研究领域目前稳居世界一流水平。在我国,超导材料已在电力传输等领域试用,可提高电流传输容量5至10倍,能耗降低三分之二。由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实现千米级生产。对于中国超导的成就和发展,赵忠贤院士满心自豪:现在我们已经具备了在超导领域做最原创性贡献的条件了!

  怎样才能一辈子只做超导一件事?他笑言是自己运气好,能有机会将生计和兴趣结合起来,实现了人生的一种理想选择。更幸运的是,“在开展超导研究过程中,又拥有一批很好的合作伙伴”。因为,没有和自己一样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同路人,中国超导就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绩。

  瞩目超导 从未停歇

  一个国家科技真正强大起来的标志,就是在科研领域上有国际认可的新思想、新概念、新理论,只有中国科学家提出的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被国际同行广泛认可,这才是真正发挥中国科技引领作用的时候。如今,已经年逾七旬的赵院士不再跟年轻人一样工作在科研第一线,但是他注视着超导的目光从未闪烁。

  他现在主要做两件事:一是在超导领域帮助凝炼方向,促进大家提出超导发展新思想、新概念、新理论,二是营造宽松环境,充分发挥年轻科研人员的创造性。咬定“超导”不放松,赵忠贤院士提出对铜氧化合物超导体及铁基超导体的微观机理的了解,会极大推动凝聚态物理学的新发展。同时,一旦发现更适于应用或具有更高临界温度的超导体,便可能像集成电路那样成为带动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

  国际上,先后有5次10人因为在超导领域的重大研究发现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他表示,超导研究已经在中国“土壤”深深扎根,“如果有一天,超导又有新的突破,我相信一定有中国人的身影。”(新民晚报记者 马亚宁)

责任编辑:lijia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新民晚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