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把科研成果玩出了花

本报记者 张盖伦

科技日报 2016-11-27

  ■周末特别策划

  “就是这块化石。”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孟庆金在顾氏小盗龙化石展柜旁驻足,“科研人员在它身上取样了50多个点进行分析和研究。”

  恐龙时代留下的遗迹,在电脑特效技术帮助下,变身4D电影《黑羽精灵》的主角。24日,该电影首映式在北京自然博物馆举行。

  生活在白垩纪早期的小盗龙在电影里有了立体形象,更重要的是,它还披上了一身带蓝色光泽的黑色羽毛。发现恐龙羽毛的颜色,是自然博物馆近几年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如何把研究成果转为多样化的科普产品,是我们想要探讨的话题。”孟庆金说。

  黑色素体结构揭秘恐龙羽毛颜色

  小盗龙,身材虽小,意义不凡。它具有初步的飞行能力,四肢均有羽毛,看起来像长着两对翅膀。其化石的发现,为鸟类的恐龙起源学说提供了直接的化石证据。

  不过,如何判断小盗龙是黑毛?

  孟庆金介绍,生命世界有两种常见的显色原理,一种是基于色素分子的“化学色”,比如黑色素、叶绿素等。但是色素分子容易降解,生物死后,就很难复原它们的颜色信息了。

  另一种是结构色。在鸟类羽毛中,黑色素形成的黑色素体往往按不同的方式排列和堆积,而且黑色素体的形状和大小也不同。黑色素体不同的大小、形状和排列方式,就形成了不同的微观物理结构,在光的反射、折射和干涉中,呈现不同的颜色。羽毛的表面,还覆盖着角蛋白质层,它和黑色素体一起作用。从不同角度看,人们就会看到各种色彩。

  显微镜下的小盗龙羽毛化石,在科研人员眼前呈现出了一亿多年前的黑色素体结构和黑色素体的排列方式。科研人员再将它同其它鸟类羽毛中黑色素体的大小、形状和排列方式进行比对,从而找到最接近的颜色。

  最终确定,小盗龙的羽毛,应该是黑中泛着蓝,如同家燕的颜色。2012年,孟庆金领导的研究小组在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小盗龙全身羽毛颜色结构色研究成果,这也将羽毛的结构色化石记录往前推了7000多万年。

  要科学,也要好看

  “这个过程非常难,因为我们真的没见过这些生物,但科普影片又必须严谨。”《黑羽精灵》制作单位上海睿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裁罗进丰回忆,“比如,恐龙爪子伸出来有多长,这个都是有数据的,虚拟出来的效果是不能出错的。”

  一部17分钟的4D影片,光是剧本讨论,就进行了5个月。片中复原了古生物角色19个,每个角色平均都经过了5到9次的修改。而古生物们的生活场景,则参考了专家提供的古地质地形平面图,罗进丰说,就连镜头一晃而过的植物,它的长法、叶子和枝干的比例,都有讲究。

  要科学,也要好看。片中的恐龙,大多都长了羽毛,毛发渲染镜头就有186个。《黑羽精灵》不仅是科普片,也是剧情片,特效点54个,平均每21秒左右就能有一次效果体验。为了增强对孩子的吸引力,影片里也埋了些“笑点”,比如配角中华孔子鸟和北票龙就有一种奇妙的互动方式。有观众问孟庆金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孟庆金笑了:“不这样安排,你记不住呀。”

  《黑羽精灵》中,小盗龙自小离开父母,它躲得了追捕,撩得了女神,上演了“丑小龙”的逆袭;而北票龙和中华孔子鸟是一对奇异的组合,两人咋咋呼呼,自我感觉良好,是小盗龙成长路上的“神助攻”。罗进丰说,将科学知识融入趣味电脑特效风格影片,让古生物说话,赋予它们鲜明性格更有利于科学知识的传播。团队还在影片最后加入了舞台剧元素和原创音乐,增加影片的可观赏性和趣味性。

  “黑羽精灵”还出了周边产品

  “科研成果有很多转化形式,比如展览、教育活动、科普图书、影视作品或文创产品等。”孟庆金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这种转变,需要你有提前策划的意识。像这次黑羽精灵的系列产品,我们就策划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

  在收藏重要化石标本的基础上,北京自然博物馆整合国内外的技术、资金、智力、仪器设备以及前沿信息,开展合作研究,取得基于馆藏标本中最具代表性的科研成果。再和文创团队合作,将这些科研成果玩出花来。孟庆金强调,得靠博物馆工作人员、科研人员和文创产品制作人员的共同接力,才能有这样科普产品的诞生。

  “会飞的恐龙”展览,已经在自然博物馆展出了半年,《黑羽精灵》科普读物也已经出版。它不仅是一本普通的纸质书,还带有“梦幻恐龙岛”APP,读者可以通过这款APP和恐龙世界进行互动,点击屏幕就能了解物种的习性、分布地区和生存年代,还能和恐龙玩自拍。“我估计孩子们会喜欢。”孟庆金说。

  黑胶晴雨伞,环保AR明信片,小盗龙T恤、恐龙冰箱贴……这些,全都是关于小盗龙的衍生产品。“科学普及是文化创意产业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这个尝试给博物馆界起到到了很好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研开发处处长黄劲松评价道。

  (科技日报北京11月25日电)

责任编辑:lijia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技日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