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png

科技、科研与科幻——刘慈欣谈“三科”

蝌蚪五线谱 2016-06-13

  未来哪些技术会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本就难以预测。一项改变世界的技术产生,与很多因素有关。

  问:科技中哪些领域未来会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和深远的影响?其影响力和发展潜力能否预测?

  刘慈欣:未来哪些技术会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本就难以预测。一项改变世界的技术产生,与很多因素有关。依照历史规律来看,有些技术看上去很有前景,貌似将很快改变世界,实际中却因受制于“转化使用率低”“技术研发瓶颈”等因素而逐渐沉寂。    问:未来科技有望在哪些领域取得突破?或者哪些科技领域发展潜力巨大?

  刘慈欣:3D打印技术发展潜力巨大。3D打印技术的成功实现,意味着人类不仅能从网络上下载数据和软件,还能从网络上下载硬件。虽然3D打印技术热门,但有较为棘手的问题待处理。比如,复杂的东西能否打印出来?即使打印出来,成本会有多高?如果3D打印技术成熟,它会彻底改变人类的商业模式,对商品经济结构与生产、流通环节造成巨大影响。

  至于计算机技术,当初IBM战略研究的科学家在上世纪50年代做出预言:“全人类只需要5台计算机就够了。”但是,现在看来这个预言是不对的。

  分子生物学领域可能发生突破性变化。这个领域的特点是始终在进步,却难以预测。

  问:科技如何对人类未来生活产生影响?

  刘慈欣:人工智能技术将来会对人类的生活带来重大改变,并会启动一个庞大的市场。人工智能技术本来是一门实验室技术,目前它已慢慢投入实际应用中,代替人类的许多工作。人工智能最大的改变之处将发生在人类日常生活中的第三产业,比如,大规模使用家用服务型机器人之后,对人类生活的改变会很大。

  无人机技术将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当无人机迅猛发展起来,其载重量、功率变大之后,将为人类做很多事情,比如,送快递——对物流产生很大影响。

  基因工程的发展将对人类生活产生巨大影响。未来医学可能治愈以前无法治愈的疾病,这对人类社会结构、政治经济均会产生影响。

  未来,VR(虚拟现实)将成为对人类产生影响的技术。前段时间我去敦煌游玩,游览洞窟时并没有太大的震撼,最震撼的是超高清晰度的敦煌影院,它把敦煌洞窟数字化了,当这样的技术成熟后,人们就不必再去敦煌观看了,通过网络就能随时随地观看。VR技术将把很多场景搬到眼前,超越空间限制,包括人与人之间的见面,会和真实见面差不多。另外,就是在游戏产业上的应用,VR技术很可能将游戏和体育结合起来,现在的游戏人是不动的,但VR技术能让人动起来。现在很多人愿意在虚拟世界度过时间,那么VR技术将加速这一过程,甚至会让一些人沉溺其中。

  问:人们的生活场景能发生改变吗?

  刘慈欣:未来假如航天市场启动的话,人类的活动空间会更大,有更多工作和生活的地点。

  如果用某种方式把人的生物特性改变,也会使人类的生活产生重大变化,比如,人机结合的出现,可能会创造出与现在完全不同的文明。当人的生物学研究和脑科学研究取得突破后,人体和计算机能够连为一体,那么人类会逐渐变成另一种生物特性,既有生物的部分又有机器的部分,甚至人类可以在网络世界生活。

  《三体》中描述人类在未来会潜入地下生活,我认为在未来这样的生活状态是不可能的,因为那是人类在面对外星人入侵时的被迫选择,是应对战争的一种特殊方式。如果没有类似情况的话,人类不会选择生活在地下,因为在地下建造城市的成本比地上要高得多。  问:未来科研的方式会怎样?

  刘慈欣:随着科学探索深入,科学研究开展的成本越来越高,需要的实验设备投入越来越大,甚至有些科研项目只有国家才能承担,这个和以前不一样。比如,牛顿那个时代,科学实验的设备投资是比较小的,现在不是这样,有的科研项目投入高达上百亿元,这么多的钱靠个人是肯定无法承担的,甚至靠某个公司也难以承担。我认为未来还是以大规模、大工程、群体性协同完成。

  问: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未来会怎样?有没有交互发展的趋势?我们知道,曾经的笛卡尔既是音乐家又是物理学家。

  刘慈欣: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是必要的,这会让他的视野更加广阔,因为现在学科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对科学家而言,我认为,除了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外,创造力、想象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人想要走到科学研究的前沿是很难的,需要投入毕生的精力,还要有相当的意志力,这就决定了科学无法成为全民从事的工作。

  科学出现新的面貌肯定会对人类科学与文化产生影响,比如,网络技术对人类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改变了过去人类的阅读、娱乐、沟通等方式。

责任编辑:fangbw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蝌蚪五线谱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