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g(19).jpg

二十多岁自称“宝宝”?或患有“彼得潘综合征”

科普中国-乐享健康 2018-05-03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装嫩”,常对别人自称“宝宝”。如果只是为了开个玩笑,这样做也无可厚非,但如果沉浸在“自己是宝宝”的幻想中,那就要警惕是否患有一种被称为“彼得潘综合征”的心理疾病了。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彼得潘综合征”到底是什么?

  据《齐鲁晚报》报道,上世纪初,苏格兰小说家詹姆斯·巴利创造了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小飞侠彼得潘”,后来,心理学上就多了一种疾病叫“彼得潘综合征”,用于特指惧怕成年社会竞争、渴望回到儿童世界的成年人。东方网介绍,成年人面对社会的剧烈竞争和残酷倾轧,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装嫩”,行事带有孩子气,渴望回归到孩子的世界。但这种心态如果发展到极端,就会沉溺于自己的幻想,拒绝长大。这种心理的极端形式被称为“彼得潘综合征”,被定性为一种心理疾病。

  杭州市第七医院心理专家朱长江在接受《钱江晚报》采访时介绍,“彼得潘综合征”,在医学上被称为“成熟障碍”。说的就是那些从二十好几到四十挂零的人,喜欢装嫩,拒绝长大,渴望回归到孩子的世界。美国精神病学家埃里克·伯恩第一次提出“心理成熟有困难群体”的概念。后来,美国心理学家丹·基利也撰文描述了这一群体:“这类人渴望永远扮演孩子的角色而不愿成为父母。”这些彼得潘们很爱玩,很好相处,但免不了也有不少孩子的弱点,如优柔寡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渴望被人接受又害怕被人拒绝等,因此他们的行为与年龄很不相称。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心理呢?“彼得潘综合征是由家庭教育环境造成的”,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博士王英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介绍,有些家长会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而少让他们肩负起责任,但这种想法会让孩子以为生活永远只是由玩具、零食和游乐场组成的。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非常依赖别人,习惯于让别人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同时又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而又自恋,长大后他们很有可能成为现实中的彼得潘。这种病症难以用药物治愈,唯一的办法是接受心理治疗。而帮助患者摆脱彼得潘综合征的最好办法是迫使他面对现实。要让他知道:“没人有义务承担你所应担负的责任,你要是不去银行交费,没人会帮你交……”(董子一)

  本文由中国科学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卜勇进行科学性把关。

  卜勇,中国科学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学学士,中国科学院认知科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后,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为健康、环保、水利、节能、气象、人工智能、脑科学与认知科学等。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乐享健康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