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jpg

爸妈,请听我说话!如何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科普中国-科普融合创作与传播 2018-02-11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青春修炼宝典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我们渐渐长大,有了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想法,可爸妈好像总是把我们当作“不懂事”的小孩子,动不动就拿出“小孩子懂什么”或者“听爸妈的”简单粗暴地拒绝听我们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观点。我们还没有来得及说清楚自己的想法,往往被父母威风凛凛的“照我说的去做”、“不要让我说第二遍”以及“又犟嘴是吧”等等当头棒喝。

  父母对孩子的出发点皆出于爱,但繁重的工作压力和紧张的生活节奏以及代沟让他们粗暴地为爱发号施令,没有过多的时间来理解和倾听我们的想法。面对这样强硬的命令式的爱,我们怎么样才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感受,让爸爸妈妈真正听到我们想说的话呢?

  有一种简单的沟通方式,可以清楚诚实地表达自己,又尊重和倾听他人。美国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提倡了一种“非暴力沟通”的体系,这种沟通方式很简单: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首先,留意发生了什么事,不管我们是否喜欢,清楚客观地表达出观察的结果,切忌带着情绪做评价和指责。接着,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喜悦,受伤,失望,气愤,委屈等等。然后说出是哪些需求导致了这些感受。最后,明确的告知他人,我们期待他怎么做来满足我们。

  比如,当我们发现自己的日记在不知情的前提下被父母翻看,和父母发脾气大吵大闹,或者和父母冷战不说话都不是一种好的处理方式。我们试试“非暴力沟通法”,在家人都有时间、情绪稳定的时候,诚恳地和父母表达:”爸妈,我的日记本被人动过(观察),虽然知道你们是关心我,但我还是很吃惊又生气(感受),因为我需要自己的隐私空间和尊重(需要),我们可以面对面交流,请不要再看我的日记好吗?(请求)“试试这样子表达,是不是效果会好很多?”

  反过来利用非暴力沟通,当父母带有情绪性的批评或者误解你的时候,首先区分父母说的是客观的事实还是主观看法,然后去探求父母情绪背后的需求。比如当父母焦躁的抱怨:“都这么大了还不知道好好学习,看看邻居家的某某多懂事一点不让父母操心。”听到这样的评价每个人都会不舒服,但是想一想父母的责难,只不过是不擅长表达需求,当不满积累到一定程度再以指责和抱怨的口吻爆发出来。

  没有人知道怎么做完美的父母,也没有人知道怎么做完美的孩子。我们都会不断犯错,所以我们都要学会谦逊温和地对待彼此。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xujinghui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普融合创作与传播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