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时间长短能决定中风几率?此种说法从何而来?

科普中国微平台 2018-07-20

  本文专家:纪光伟,武钢二医院主任医师、武汉科技大学兼职教授

  说起工作状态

  我们很多人每天

  早上是这样的

  

  下午是这样的

  

  晚上是这样的

  

  半夜安慰自己的时候是这样的

  

  周末的时候是这样的

  

  但是

  每次看见大家的肯定

  小编觉得一切都值了!

  

  最近

  小编在网上看到一些

  关于工作时间越长

  中风风险越大的文章

  

  文中称:有研究表明,工作时间越长,中风风险越大。以每周工作标准长度(40小时)的人为基准,工作41至48小时中风风险增加10%,工作49至54小时风险增加27%,工作55小时以上风险增加33%。每周工作超40小时的女性更难怀孕。

  

  看完文章,天天加班的小编已经精神崩溃!那么,事实真的如文章所说的那么严重吗?快和小编一起来瞅瞅!

  此种说法从何而来?

  这是2015年8月发表在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上的一篇论文,作者对50多万人的研究发现,长时间工作的人更容易患中风。每周工作超过55小时与患中风的风险增加33%和患冠心病的风险增加13%。每周工作超40小时的女性更难怀孕。

  

  研究人员还发现,与每周工作35~40小时的人相比,那些每周工作41~48小时的人患中风的风险要高出10%。在工作49~54小时的人群中,这一比例上升至27%。

  为什么工作时间越长,中风的可能性越大?

  综合研究的观点,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身体的活动减少。

  纽约勒诺克斯山医院奥尔蒂斯博士认为,当人们每周花超过50个小时坐在椅子上的时候,自然人体的活动就减少了。人体活动少了,使血流速度变慢,容易形成血栓,而导致中风的发生。

  

  2、工作压力增大。

  在工作压力增大的时候,人体的应激激素——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的分泌就会增加,这些激素会起到升高高血压和破坏动脉硬化斑块的作用,而引起中风和心脏病。

  另一方面,人们长时间的工作,可能会感到沮丧和焦虑,如果与家人在一起,这样的情绪很容易得到释放,并可以及时到医院就诊。但在工作中,为了完成工作,而坚持不到医院,就可能延误病情。

  

  3、酒精和吸烟。

  人们在紧张工作的时候,常常希望吸一根烟;工作完成后,希望能够喝点酒,以此来缓解工作中的压力。但是吸烟和过量的饮酒对于心脑血管是不利的。

  大量资料显示,酗酒或长期饮酒,能直接损害心肌,造成心肌能量代谢障碍,甘油三酯增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同时,可使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加上情绪激动,会使心肌的耗氧量增加,诱发冠心病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发作。增加患高血压、脑中风、冠心病等危险。

  

  吸烟可导致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吸烟可加重心、脑、肾等全身器官的动脉血管粥样硬化;吸烟还会诱发猝死;吸烟引起脑血管硬化,损伤脑细胞、损害记忆力及精神紊乱。统计资料显示,心肌梗死增加20%,脑出血和脑梗死的发生率是不吸烟者的3.75倍和3.73倍。

  

  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呢?

  1、避免长时间的工作。

  有研究资料显示,每周工作35~40小时的人群中,每千人每10年中风的次数不到5次。而在55个小时或更长时间工作的人群中,这一数字增加到6次。这就说明,长时间的工作对中风的发生是有影响的,

  因此,我们现在设计的每周工作五天,每天8小时的工作制是符合科学的。

  

  2、保持血压、血脂和血糖在正常范围内。

  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血压、血脂和血糖密切相关,定期检测,及时控制,对于预防中风的发生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3、加强身体锻炼。

  对于长期久坐的人,应该定时进行肢体的活动,建议久坐的人每隔一个小时就要起来活动一下,以减少久坐而引起的血栓形成。

  同时, 在工作之余,提倡进行有氧运动,如快步走、打球、打太极拳等。

  

  4、提倡健康饮食,避免体重超重。

  做到吃饭七八分饱,食物不过分西化,同时加强运动。

  5、正确缓解压力。

  其实缓解压力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工作压力对身体的危害,有意识地去主动调节自己。

  避免长时间的工作,避免疲劳工作,减少加班,同时,有意识地强迫自己供紧张地工作中走出来,进行休闲和娱乐活动。

  

  为了我们的健康,请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工作时间,释放压力。让中风远离我们。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微平台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