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g(19).jpg

骨折术后为何要用抗凝药物?及早预防血栓可保命

科普中国-乐享健康 2018-02-12

  不少骨折患者在治疗中会发现,骨折术后医生还会给其服用抗凝药物,对此,常有患者表示很不解:“骨折以后肯定会出血,给用抗凝药,不会加重出血吗?”那么,骨折术后为什么要用抗凝药物呢?

  通常情况下,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三个因素,静脉血流滞缓,血液淤积;血管壁受损,启动了机体的凝血机制;血液高凝状态。而骨折患者在术后往往肢体活动不便,且一般会给予制动,这就导致患者的血流速度会减慢很多;同时,骨折还易造成血管损伤和出血,而血管内皮的损伤会使血管内壁变得不光滑,启动凝血机制,造成血液高凝状态,这就完全具备了血栓形成的三个条件;加之患者骨折后因为疼痛,进食水量减少且出血造成血容量下降,血液相对浓缩、粘稠度升高,所以很容易形成血栓,而使用抗凝药则可以很好地预防血栓。

  研究发现,患者下肢骨折以后若不及时进行抗凝剂治疗,40%~60%的患者会在术后7~14天内发生深静脉血栓(DVT),一旦血栓脱落可能会引起肺栓塞,但由于其症状非常隐蔽,所以患者往往毫无察觉,病情严重时还会导致突然死亡。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必须听从医生的建议,科学的选择用药并正确的掌握用药时间和剂量,以免增加出血机率。比如,一般情况下,患者首次使用抗凝药物应该在伤后或术后的不低于8~12小时(一般12-24小时),因为太早使用抗凝药物有可能会增加出血风险。

  进攻是最好的防守,预防是最好的治疗。预防血栓形成比形成血栓后再治疗更为有效。通常情况下,在患者骨折术后,除了使用抗凝药物可预防血栓以外,还可鼓励患者多多活动肢体的肌肉,即使有石膏或支具固定时,肌肉也要经常收缩活动;另外,在骨折具有一定稳定性后,需要尽早活动肢体,并争取早期下床;或者还可以借助一些仪器等物理方法进行预防。

  总之,骨折后特别是下肢骨折后,应特别重视血栓的预防,正确给予抗凝药物并不会增加患者出血风险,且利远远大于弊。

  作者:新疆军区总医院创伤骨科副主任郭树章

  “达医晓护”供稿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乐享健康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