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180123509907074131.jpg

抽烟解压还促进健康?压力山大的我终于不用戒烟了?

科普中国微平台 2018-01-23

  本文专家:张啸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临床流行病室主任,研究员,中国控烟协会理事

  大家都知道吸烟对人体的危害很大,但有些人还是前仆后继的走上了吸烟之路。

  

  但是,目前流行着一种观点:吸烟能够缓解压力。认为香烟中含有大量的尼古丁,促进大脑分泌“多巴胺”,让大脑产生快感,使压力得以缓解。这种观点进而使吸烟的行为被强化。

  

  但吸烟真的能解压吗?吸还是不吸?这是一个问题。看完文章你就知道该如何抉择了。

  吸烟是否真的能解压?

  目前而言,关于压力和吸烟方面的关联性研究文献极少。即使有很少的文献报道,但将二者相关联的文献也是非直接的。

  吸烟和压力关系的假设首先是由Schachter S等学者于1977年在实验心理学杂志中提出的。但几乎没有研究直接说明压力是否导致吸烟行为的发生或已经吸烟的人中压力与吸烟频度相关。

  

  图片来源网络

  为何有人认为吸烟能减压?

  目前吸烟与压力的研究主要在成人这几个领域方面展开:社会心理累计暴露和吸烟;与压力有关的精神心理疾病的受害者和吸烟;在高风险职业人群的压力和吸烟;压力和对试图戒烟的影响。

  但实际上,很多研究显示因压力、焦虑吸烟与依赖尼古丁缓解焦虑有关。 长期的烟草使用导致烟草依赖,其特征是生理依赖(或对尼古丁成瘾)以及使用烟草的行为习惯。

  

  开始吸烟的行为,青少年是占绝对优势的。很多研究显示,青少年在学校的压力、家庭贫穷的压力等导致吸烟的发生,实际上是受社会地位的影响。

  吸烟对身体造成哪些危害?

  美国利用国家健康和营养调查和死亡指数数据的研究表明: 采用年龄调整后的随访的10万人年死亡率指标,其总死亡率、心脏病、肿瘤、故意伤害及非故意伤害死亡率,有严重精神心理疾病的人均比无心理疾病的人高。而吸烟无疑会进一步增加这种死亡风险。

  

  *表示统计上在p=0.05水平上有显著性差别

  2004年关于吸烟的后果,美国卫生与人类服务部的卫生局局长在报告中描述了与吸烟存在因果关系的疾病。这些疾病有:癌症、肺部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生殖影响、2型糖尿病等等。

  

  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烟草研究之一是针对英国男性医生进行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该研究是由牛津大学教授、癌症流行病学家Richard Doll实施的,首次报道了吸烟会导致肺癌。结果显示不同年龄停止吸烟时风险降低的程度,平均而言,吸烟者死亡的年龄大约比非吸烟者年轻10岁。

  

  生于1900-1930年间且寿命超过35岁的英国男性医生中,吸烟者和终身不吸烟者每十年的存活率

  吸烟的有害效应并不仅限于吸烟者。二手烟(SHS)暴露导致严重疾病和死亡等。每年全世界的二手烟可造成约603,000例早期死亡。

  如何正确戒烟?

  只有5%以下的吸烟者用冷火鸡法成功戒烟(Fiore et al., 2008)。大部分吸烟者低估了吸烟习惯的强大。想要戒烟是一个较长的过程。

  制定计划

  将戒烟视作一个学习过程,戒烟就是学习如何不吸烟。制定一个计划,寻求相关医务人员的帮住。相关医务人员可按如下5个步骤建议执行,配合戒烟人员:

  一是询问。临床医生最好在每次访视时评估并记录每位患者的烟草使用状态。还应当考虑在新的患者简介表上增加关于烟草使用的询问。

  

  二是建议。应当强烈建议使用烟草的患者戒烟。最好以非判定式的口吻传递该信息,口吻和方式应当传递对患者健康的关注。

  三是评估。在建议患者戒烟后,下一步是评估该患者试着戒烟的准备程度或意愿。

  四是帮助。通过作为一个好的聆听者并收集恰当信息,临床医生可有效地定制干预。

  

  五是安排。最后一步是安排随访护理。接受多次咨询干预的患者更可能成功戒烟。

  药物戒烟

  长期的烟草使用导致烟草依赖,成瘾可用美国FDA批准的戒烟药物进行治疗。更多药物的内容需与相关医疗部门咨询。

  

  有三大类用于戒烟的药物:第一类,尼古丁替代疗法(NRT),包括尼古丁口香糖、贴片、含片、鼻腔喷雾和吸入器。第二类,精神药物,例如安非他酮SR。第三类,伐尼克兰,一种 a4b2尼古丁乙酰胆碱受体部分激动剂。

  其它资源

  在缺乏时间的情况下,患者还可以获得其它资源。

  Ø 中国控制吸烟协会www.catcprc.org.cn

  Ø 全国戒烟热线12320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微平台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