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病毒——1918年流感大流行(下)

大美科学 2020-07-07

  摘要:许多科学家与历史学家认为,当时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约18亿人)曾感染“西班牙流感”。

  20世纪初,曾有一种致命病毒席卷世界。这就是1918年的流感大流行(1918 flu pandemic),也被称为西班牙流感(Spanish flu)。这是由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起的罕见的致命性流感大流行,于1918年1月至1920年12月间爆发,造成当时世界人口约四分之一的5亿人感染,1700万至5000万、甚至可能高达1亿人死亡,它成为人类历史上最致命的大流行病之一,仅次于黑死病。

  3

  流感大流行——三波疫情

  这次大流行先后共出现三波疫情:第一波疫情发生于1918年春季,基本上只是普通的流行性感冒;而同年秋季暴发的第二波疫情最为致命,占此次流感大流行总死亡人数的90%,是死亡率最高的一波;第三波疫情发生于1918年冬季至1919年春季,死亡率介于第一波和第二波之间。

  大流行接近尾声时,全球一半以上人口被感染。由于数据缺失,难以确定具体死亡率,但相关估算数字仍在不断向上修正。如今,历史学家和流行病学家认为当时全球人口中约有2.5%至5%死于西班牙流感,即死亡人数约为5000万至1亿人。这次大流行的死亡率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率的5至10倍。

  第一波疫情

  1918年3月4日早上,美国陆军参谋长阿尔伯特·吉切尔(Albert Gitchell)向堪萨斯州赖利堡的医院报到,他感觉到嗓子疼,发烧和头痛等感冒症状。到中午时分,他的100多名士兵报告了类似的症状,这标志着被认为是1918年历史性流感大流行(后来称为西班牙流感)中的首例病例。1918年流感大流行的第一波已经开始。

  

  1918年科林斯(Ft. Collins)兵营医院里的“流感”患者。(图: O.J. Watrous, National Archives)

  1918年3月在赖利堡报告的最初疫情之后,美国各地区的军营和监狱也出现了类似的疫情。随着美国士兵前往法国战场援助盟军,疾病很快传播到了欧洲。病毒到达第二个大陆后,没有任何减弱的迹象:英国6月份报告了31000例病例。这种疾病最终被称为西班牙流感,因为人们错误地认为西班牙是大流行的中心。

  第二波疫情

  大流感的第二波爆发比第一波严重的多。第一波疫情类似于典型的流感流行,风险最大的是病人和老人,而年轻、健康的人则容易康复。而同年八月,当第二波疫情浪潮在法国、塞拉利昂和美国开始爆发时,病毒变异为致命性更强的形式。1918年10月是整个大流行病死亡率最高的月份。

  有历史学家认为,这种严重程度的增加归因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情况。仅在1918年3月,就有84,000名美国士兵横越大西洋;一个月后,又有11.8万人跟进。现代交通系统也加快了疫情的爆发。受感染的士兵和水手们在拥挤的船只中乘火车穿越整个美国,然后到达欧洲。他们被安置在军营的近郊,进一步传播了流感病毒。1918年秋天,第一次世界大战逐渐结束,随着士兵从战争中归来,流感以更猛烈的浪潮在美国再次爆发,最终感染了美国大约28%的人口,直到流感最终消失。

  战争确实极大助长了流感大流行的传播。人员聚集混杂;部队快速、大规模调动;士兵的动员和遣散;拥挤不堪的军营、拘留营,战时宣传会议或全速运转的工厂……这些都为疫情蔓延创造了有利环境。

  此外,还出现了许多错误决策,例如为了部队向前推进而放弃隔离措施和旅行禁令。此外,战争也阻碍了交战国的医疗应对工作,因为许多医生和护士都在前线救治伤者病者。技术熟练护士的缺失可能导致某些地区死亡率较高。

  第三波疫情

  1919年1月,第三波大流感袭击澳大利亚,然后迅速在欧洲和美国蔓延,一直持续到春季,直到1919年6月。它主要影响了西班牙,塞尔维亚,墨西哥和英国,造成数十万人死亡。它不如第二波严重,但比最初的第一波致命得多。在美国,一些城市爆发了孤立的疫情,包括洛杉矶,纽约市,孟菲斯,纳什维尔,旧金山和圣路易斯。在1919年的头六个月中,美国的整体死亡率为数万。

  1918年12月28日,美国医学协会承认一场重大冲突已经结束,并敦促人们接受新的挑战:抗击传染病。

  1918年的流感大爆发造成了惊人的死亡率,今天,许多医生依然将其描述为“历史上最严重的疾患浩劫”。

  4

  对抗大流感

  当1918年流感爆发时,医生和科学家们不确定这场疫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以及或如何治疗。与今天不同,没有针对流感的治疗方法,也没有用于治疗诸如肺炎等并发症的抗生素。医院很快就不堪重负。更棘手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美国部分地区的医生和其他卫生工作者短缺。当时在美国现有的医务人员中,许多人都感染了流感病毒。

  虽然许多剧院、舞厅、电影院和教堂都关闭了,有些甚至关闭了数月,但政府并没有强制实行封锁以遏制传染病的传播。战时已经对营业时间加以限制的酒吧,多数仍在营业。当然,还是有一些有效的措施在执行。

  

  美发师戴着口罩为顾客理发(图:bbc.com)

  一些城镇和城市的街道上喷洒了消毒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戴着防菌口罩。在对抗疫情的过程中,学校、礼堂等建筑被征用为临时医院,医学院的学生此时也加入对抗流感疫情的工作中。此外,一些社区的官员实行隔离,命令市民戴口罩并关闭公共场所,包括学校,教堂和剧院。建议人们避免握手,而要留在室内,图书馆应暂停借书,并通过有关禁止随地吐痰的法规。

  

  带有防护纱布的电话接线员(图: bbc.com)

  5

  1918年流感大流行造成的影响

  这场大流感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很多家庭被摧毁,留下无数的寡妇和孤儿。殡仪馆人满为患,尸体堆积如山。许多人不得不为自己的家人挖坟墓。流感也对经济造成了损害。在美国,很多企业被迫关门,因为很多员工生病了。由于工人感染了流感,邮件投递和垃圾收集等基本服务受也到了阻碍。

  对于已经遭受战争影响的人们来说,流感大流行并非唯一的灾难,而是额外的灾难。他们饱受基础设施受损、卫生环境恶劣、饥荒成灾、人满为患或者斑疹伤寒、结核病等其它传染性疾病所造成的影响,而流感大流行更是雪上加霜。在营地和人群中存在的多种细菌感染还引发了流感疫情的并发症。这些问题的累积影响引发了巨大的多米诺效应。例如,流感疫情在青壮年人群中死亡率特别高,这致使农村耕作不足,进而导致饥荒。

  这场流感造成的伤害促进了公共卫生的进步,确切来说是社会医学的发展。1920年,俄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完全公共性集中式卫生系统的国家。其他国家很快纷纷效仿。此外,大流行和战争为世界许多地方撒下了福利国家的种子:有大量的人口变成了寡妇、孤儿及残障人士,国家提供福利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1918年的这场流感大流行并未像14世纪的黑死病一样带来社会变化,但它撼动了许多国家的性别平衡。在美国,流感和“一战”带来的劳工短缺问题为女性加入就业大军铺平了道路。到1920年,(女性)在美国的就业人口中占比例约21%。同一年,美国国会批准了宪法第十九条修正案,赋予美国女性投票权。

  结语:

  历史从来不会以同样的方式重演。每个历史时刻都不同于过往。然而,不同历史事件之间却存在相似之处;历史即便不会直接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也会激励我们采取行动。1918年爆发的这场流感大流行是一场全球性的人类共同悲剧,引发了一系列的后果,这场流感病毒的后患无穷:1957年,1968年及2009年的流感病毒都是引发1918年流感大流行的甲型流感病毒的后代。

  当然,通过1918年流感大流行这一公共卫生事件,也让我们痛定思痛,不断反思,更好的进步,例如那场疫情推动公共卫生领域取得巨大进步。面对这次新冠肺炎,全球数以千计的研究人员正积极开展工作,以期更好地了解新冠肺炎的致病机理和特征,寻求有效疗法和疫苗。公共卫生领域在过去一个世纪里的进步和经验,成为各国政府应对这次疫情的基础。

  无论哪一场大流行病疫情,留给我们的不只有死亡、悲伤和恐惧,还有人类的团结、勇敢和智慧。而后者正是人类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作者:佳晓嘉(科普作者)

  参考文献:

  MarkHonigsbaum,Spanish influenza redux: revisiting the mother of all pandemics,THE LANCET, Volume 391, Issue 10139, 23–29 June 2018, Pages 2492-2495

  icrc.org/zh/law-and-policy/2020/04/23/spanish-flu-covid-19-1918-pandemic-first-world-war

  wikipedia.org/wiki/Spanish_flu#Legacy

  history.com/news/spanish-flu-second-wave-resurgence

  abc.net.au/news/2020-03-07/why-coronavirus-keeps-being-compared-to-the-1918-spanish-flu/12016782

  cdc.gov/flu/pandemic-resources/1918-commemoration/pandemic-timeline-1918.htm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大美科学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