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毕昇”:王选

大美科学 2019-01-31

  2001年,中国工程院颁发“二十世纪我国重大工程技术成就”评选结果,“汉字信息处理与印刷革命”仅以一票之差位居“两弹一星”之后,而列次席。这项被称为影响汉字传承乃至中华文明进程的重大科研工程与一个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他就是王选。

  王选,被称为“当代毕昇”,2002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20世纪80年代掀起了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2018年12月18日,王选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成为改革开放杰出贡献百人之一。

  

  王选(1937年2月5日—2006年2月13日)

  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当代中国印刷业革命的先行者,被誉为“有市场眼光的科学家”。

  1937年,王选出生于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曾祖父王縡为清同治年间进士。父亲王守其毕业于南洋公学,是一名会计师,一辈子从事财务工作,办事非常认真仔细。母亲周邈清也来自书香门第,她的父亲周道章是中国近代将数学算式从竖排改为横排的第一人。

  

  王选青年时

  王选的姑父李泰云曾赴美国留学,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一名实业家。李泰云注重把科技成果转换为生产力的思想和行动对王选有很大影响,是王选发明计算机汉字信息处理技术和激光照排技术,实现印刷技术革命的重要诱因。

  王选的表姐夫辛一心攻读造船专业,并去英国留学深造。新中国成立后,辛一心在交通部一个造船研究院当院长,参与了我国解放初期主要船舶的研制工作,成为这一领域的权威之一。

  父亲的正派和钻研精神,姑夫的实业救国,表姐夫在专业上的建树,都在王选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种子,对他日后选择人生道路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北京大学老照片(50年代)资料图

  1954年,17岁的王选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56年,党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了新中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规划从13个方面提出了57项重大科学技术任务,其中第41项是“计算技术的建立”。在此背景下,北京大学在数学力学系设立了计算机数学。

  

  1956年1月14日到20日,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共1279人出席,周恩来作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报告中指出,我国正“面临着一个新的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的前夕”,要根据时代发展潮流,适时提出“向科学进军”的计划。

  大学三年级分专业时,和大多数成绩优异的同学不同,,王选没有去数学和力学班,而是选择了计算数学。计算数学在当时是个冷门,选择了它就意味着要和计算机打交道。可那时候计算机到底什么样,并没有多少人见过。

  这个选择在当时无疑令人费解。对此,王选给出解释是,在国家“十二年科技规划中,把原子能、自动控制和计算技术列为“未来重点发展学科”,周恩来总理特别强调,计算技术是“未来重点发展学科”,“我想,发展计算技术不但是国际潮流,也是国家需要——一个人如果把自己的工作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很有可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王选在选定专业时显露的远见卓识和深刻洞察力,在后来的岁月中被逐一印证。

  1958年,留校不久的王选开始参与北大自行研制的中型计算机“红旗机”的设计工作。对于当时的王选,乃至所有中国人而言,计算机是不折不扣的新鲜事物。期间,王选投入了他的全部精力,没有节假日没有任何娱乐。

  在此过程中,王选得以成功的多项特质均得以展现:比如不惧质疑勇往直前,“一个新思想和新方案的提出者往往也是第一个实现者,因为别人总会质疑,只有发明者才会不遗余力不断改进”;比如追求完美——一个周末,王选在机房见到两个机架之间的线长了点,“心里难受极了,赶紧重新动手布线”。

  

  再比如,坚持学习。大学时,王选学的是俄语。为了学习更加先进的欧美计算机技术,他自学了英语,并坚持阅读英文原著。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王选发现,外国同行之所以能够实现创造性成果,是因为他们大多具有两个以上领域的知识和实践,在面临挑战时能够萌发新的构思。由此他联想到,只掌握硬件或者软件知识,创造性就会受到局限。

  1961年夏,王选做出了一个被他称作“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从硬件转向软件,但不放弃硬件。他相信,跨领域研究一定能找到创造的源泉。

  然而,创新的道路充满了坎坷。

  1961年,过度劳累和饥饿使王选陷入了一场长达十多年的疾病。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被指为“出身黑五类的修正主义苗子”“崇洋媚外”的王选进入了人生中最黑暗的时期。因为收听英语广播,他被扣上“偷听敌台广播”的“罪状”,这期间王选甚至一度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幸亏有顶着压力理解、呵护和支持他的妻子陈堃銶,让王选能够熬过这段艰苦岁月。

  

  王选和妻子陈堃銶

  1967年,王选和同事们一起完成了ALGOL60高级语言编译系统,这一成果也是国内最早得到真正推广的计算机高级语言。

  上世纪70年代,中国出版业仍是铅字排版和印刷。为改变落后状况,1975年,因病常年在家休养的王选从妻子陈堃銶那里听说了一个名为“748工程”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即“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

  在印刷出版行业,西方早已经率先采用“电子照排技术”。但直到70年代末,我国仍沿用“以火熔铅、以铅铸字”的铅字排版和印刷,能耗巨大、效率低下、污染严重。陈堃銶带来的“748工程”的消息,让曾经参与过北大中型计算机“红旗机”和ALGO60编译系统开发的王选意识到,汉字的计算机时代来临了。

  

  1984年12月31日至1985年1月1日,王选在元旦假期设计的WA芯片部分手稿。

  与“两弹一星”等工程相比,748工程显得默默无闻。但是,其意义毫不亚于前者。西方发明的计算机是建立在英文基础上的,如果不能实现汉字信息化处理,中国将毫无疑问地被排除在世界信息化潮流之外。

  与拉丁字母相比,汉字不仅字数繁多,而且变化万千。因此,有人甚至提出,要想跟上信息化步伐,就要废除汉字,走汉语拼音化的道路。从这一角度,“748工程”能否成功,关系着汉字存亡,关系着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王选分析和修改“匍”字压缩信息的手迹。

  1976年9月21日,“748工程”中的子项目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的研制任务被正式下达给北京大学,至此,中国印刷术第二次革命终于拉开了帷幕。立项后,他通过分析比较,决定跨过当时国外流行的第二代、第三代照排机,直接研究世界尚无产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这是一个大胆决策,这一步跨越了40年。

  经过艰苦卓绝的攻关,1979年7月27日,我国第一张用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输出的报纸样张《汉字信息处理》在未名湖畔诞生了。

  

  1982年至1988年,王选曾给北大计算机系硕士生开设英文课程“软件开发的现代方法”。这是20世纪80年代末,王选在外校给学生介绍电子出版系统。

  1980年9月15日,在历经“千辛万苦”之后,软件组输出了我国第一本用国产激光照排系统排出的汉字图书——《伍豪之剑》。1981年7月,原理性样机顺利通过了部级鉴定,并先后在新华社和《经济日报》成功投入使用,最终全面推广普及。

  

  王选,资料图

  王选后来总结说:(系统)是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完成的,北大一批中年教师和协作单位的技术骨干不计名利,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北大“748工程”还涌现了不少优秀的硕士生,他们作为系统研制的生力军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因而,以北京大学为首的“748工程”科研集体是名符其实的“当代毕昇”,我只是这个集体的一个代表。

  

  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成为人们描述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最常用的比喻。王选也被《文汇报》称为“当代毕昇”。

  王选曾说:“振兴中华首先要振兴科技,关键还得靠自己,要自己创新,才能振兴中华。”正是这种自主创新的前瞻意识,使王选时刻关注国际领先技术的发展潮流,对激光照排系统不断进行升级换代的技术改造,并带领团队先后研制成功远程传版技术、彩色照排系统、新闻采编流程计算机管理系统等世界领先的创新技术。

  同时他强调:“应用性科技的成果要经得起市场的考验,才能对社会有实际贡献”;“把科研成果变成商品占领市场,这比十个权威赞扬一百次都要实际得多”。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1984年,王选向刚上任的丁石孙校长提出了建立科技开发公司的建议。

  

  资料图

  不久,丁校长主持召开校务委员会扩大会议,讨论校办产业问题,王选在会上阐述了他的观点。此后他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带领北大计算机研究所与北大新技术公司开展技术合作,并最终创立了北大方正集团,“以科技顶天,以市场立地”,使研究所的科研成果迅速推广应用,最终形成全新的电子出版产业,成为我国自主创新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行业的典范。

  

  王选不仅是一名科学家,他还是一名程序员。方正第一代到第四代RIP里面90%的微程序都是王选写的。

  从铅字排版直接跨越到激光照排,中国迎来又一次印刷革命,由一个跟跑者变成了领跑者。1992年,王选发明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占领了国内99%和国外80%的中文电子排版系统市场,王选也被称为“现代毕昇”。

  

  汉字信息处理与激光照排系统展示

  

  通过针幕盒展示的汉字字形压缩技术

  2000年,王选被确诊为癌症。在病中他写道:我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21世纪中叶中国必将成为世界强国,我能够在有生之年为此作出一点贡献,已死而无憾了。

  至今,北大方正依然占据国内印刷排版市场90%以上的份额,先后诞生了方正电子、方正科技、方正数码等一批方正系公司。1987年和1995年,王选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8年12月18日,王选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成为改革开放杰出贡献百人之一。

  

  精神长激励,薪火永相传。王选的无私奉献精神、开拓创新精神、顽强拼搏精神和不懈奋斗精神,永远值得人们学习。

  作者/编辑:淼淼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大美科学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