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科学家丨郑晓静:情怀国家,抱负河山

大美科学 2019-04-23

  她对非线性圆薄板方程精确求解以及近似解析求解方法的收敛性等问题做出了具有终结性意义的工作,被钱伟长等评价为是“国内外少见的优秀工作”“已处国内外领先地位,是五十年来该课题最完备的一项研究”。

  她开拓了电磁固体力学研究领域,针对复杂电磁场环境下的铁磁等功能结构材料力学行为开展了理论和计算研究。

  她开创了风沙环境力学,对风沙电现象开展了系统研究,成功实现了对沙丘场形成演化过程的定量模拟,“将原有的风沙物理学理论体系向更为合理和准确的方向大大推进了一步”“提升了我国风沙运动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她就是郑晓静。

  

  郑晓静

  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学部咨询委员,2011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甘肃省杰出女性”荣誉称号。

  郑晓静,浙江乐清人,1958年出生于湖北武汉市,1984年硕士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留校任教后不久,1985年她远赴兰州大学师从叶开沅继续深造,此后扎根西北科研,一做就是30多年。

  

  1986年摄于九华山,左起:郑晓静,叶开沅,周又和

  赴兰州,只为实现“朦朦胧胧的心愿所向”

  而当初吸引她义无反顾选择兰州大学读博的最直接的原因是一个科学问题的求解,那就是圆薄板大挠度问题的精确求解。

  

  针对航空工业减轻飞机自身重量这一关键和紧迫的需求,1910年冯·卡门提出圆薄板大挠度方程,以描述随着挠度增大圆薄板中面内的应力不可忽略的情形。

  当时冯·卡门方程提出后,吸引了力学家和应用数学家对其的追逐,我国著名学者钱学森、钱伟长及叶开沅等都对问题的求解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他们的工作主要是近似解析求解。

  对冯·卡门圆板问题的完美求解的探索之路深深吸引了郑晓静,在问题求解过程中,她付出了超出常人的努力和艰辛,最终她不仅给出了圆薄板受中心集中力作用的大挠度问题精确解,还给出了以钱伟长先生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提出的近似解法的收敛性证明,以及相关遗留问题。

  1988年,郑晓静获得中国科协首届“青年科技奖”(即目前的“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奖评语中是这样评价的“她的研究方向长期以来是非线性固体力学的重点,所得结果已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是五十年来该课题最完备的一项研究。”

  

  1988年

  郑晓静发表在《力学学报》上的冯·卡门圆板问题精确解的相关论文

  好奇心驱动,不断开拓新方向

  博士毕业后,郑晓静放弃了去上海的工作,也放弃了回武汉的机会,应兰州大学邀请留下任教。据她回忆,之所以答应留下,出发点很简单,就是觉得自己是党员,要听从组织安排。

  很快她选定了新的研究方向:电磁固体力学。在这个方向上,当时只有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两个美国工程院的院士团队做了部分工作,但理论预测结果与实验差距较大,国内尚未有人涉足,可以说这个领域的研究处于停滞阶段。

  通过努力,郑晓静与周又和在电磁固体力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实质性进展,如磁力的表征、力-磁-电-热多场多重非线性耦合问题建模和求解方法、以及材料本构关系等,得到学术界的认可。相关超导悬浮动力学的研究论文在IEEE Transactions on Applied Superconductivity上发表后,获得由IEEE超导委员会授予的最佳论文奖即The 2007 Van Duzer Priz,这是我国学者首次获该项奖励,也是该项奖励首次颁发给非电工电子领域的学者。

  ——

  

  The 2007 Van Duzer Priz获奖证书

  成绩的取得,并未能让郑晓静停下不断探索的脚步。

  责任感:科研解决国家需求中的实际问题

  1993年5月5日,中国新疆、甘肃、宁夏和内蒙古部分地区遭受了一场罕见黑风暴的侵袭,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沙尘暴开始进入公众的视野。

  1998年前后我国沙尘暴进入一个相对的高发期,沙漠化、沙尘暴直接危害着中国北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命安全,作为一名学者,她深深明白到,不是只有好奇心和解决问题后的惊喜感才能成为科学研究的动力,更重要的是解决关键问题的责任感。

  

  1993年5月5日黑风暴袭击金昌时的情景

  图源:中国天气网

  1997年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支持后,郑晓静迈出“转折”的第一步,科研重心逐渐从电磁固体力学转到对她而言完全陌生的风沙环境力学。

  近十几年来,郑晓静带领团队从野外测量和风洞实验、理论建模和计算模拟等方面对风沙运动及其影响进行了微观至宏观的系统研究。全面揭示了沙粒带电机理和规律及其风沙电场的方向和强度与大气电场的显著差异,定量预测出其对输沙强度和电磁波衰减等的影响;提出了基于沙粒运动微观过程分析的3个新的统计量,建立了可再现数百平方公里沙漠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并预测其发展的跨尺度理论模型,沙源的厚度、粒径,风场风速、方向等因素对沙丘形态、移动速度的影响规律,均与野外观察定量相符;在这一工作基础上,对固沙工程措施,如草方格的尺寸设计,以及铺设布局方案进行优化,可定量预测其遏制沙漠扩展的效果。联合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在民勤进行相关工程标准的制定和示范推广,看到研究成果被国家采纳并付诸实施,郑晓静内心倍感充实。

  

  经优化的塑料沙障

  

  民勤县西沙窝沙障试验示范区内栽植梭梭成活率达到87%

  2013年,郑晓静在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第24次院士大会上应邀做了题为“风成沙丘场演化及其扩展速度预测的跨尺度定量模拟”大会报告,引起了与会学者的浓厚兴趣,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总部的公共服务部在其网页上进行了专题报道——来自中国的科学家郑晓静,发现了用于绿色沙丘场形成的数学模型,能给沙漠化的村庄在防护上提出更好的战略决策……这一模型可以帮助人们以小的代价来实现这类防护。

  

  郑晓静在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第24次院士大会上应邀作报告

  以生为本,德育为先

  从兰州大学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郑晓静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自己的最主要职责,一直潜心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她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潜力和动力,引导学生在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推动社会的进步。

  

  郑晓静2017年7月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毕业典礼上致辞

  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与全校师生确立了两个共识: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本科教学是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通过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综合改革,着力构建“基于激励和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本科教育体系和基于创新创业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两个体系,推动“以生为本、德育为先,以学为要、厚基强实”向教育本质的回归,“以师为本、学术为先,育人为要、德艺双馨”向办学本位的回归,以及“崇尚学术、回归工程,问题导向,需求牵引”向科研本质回归等“三个回归”。

  2017年7月,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毕业典礼上,郑晓静做了《情怀家国 抱负河山》的致辞,对即将毕业走出校门的学生,有这样的期望:西电出发,去往四面八方,在不同的地方,看不同的风景,遇不同的人,做不同的事,实现你们各自不同的“小目标”,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目标”。 

  2018年4月8日,郑晓静出席在武汉大学举办的第八届“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并作主题演讲,指出,在构建更加开放的办学体系的改革过程中,大学教书育人的传统依然不变,但模式更趋多样;大学服务本国发展的传统依然不变,但质量提升驱动评价体系更完善。

  她最后强调:坚守大学的上述传统,就中国大学而言,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坚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报告引起了强烈反响,得到了与会代表的充分肯定与赞扬。

  这是郑晓静第2次出席“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也是中国唯一一位2次受邀作主题演讲的报告人。

  

  2018年4月8日,第八届“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在武汉图书馆开幕,郑晓静发表《大学传统与未来教育——大学教育实现全球共通的智能与使命路径探析》主题演讲

  郑晓静最喜欢生物化学家布鲁斯·阿尔伯茨的一段话:“科学是一项伟大的冒险,是值得花费一生的伟大事业。从事科学研究和科学教育,可以使人精彩地度过一生,因为其中总是充满着新鲜、引起你的好奇心,并不断给你惊喜。”

  虽说搞科研是“冒险”,但其中无不凝着聚郑晓静的坚定信念,几十年来,她始终把国家需要与个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献身国家的科学教育事业,努力攻克科学难题,精心培育人才,为国家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作者:明远。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硕士毕业。

  研究特长:应用数学及软件开发,擅长数学相关领域科学家访谈。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大美科学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