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190221583977582861.jpg

流浪地球,从科幻小说到电影的改变

大美科学 2019-02-21

  

  2019年春节档上映的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是近期国内电影界、科幻界的新宠,未及上映就颇受关注,上映以来更是好评如潮,受到了众多媒体的追捧。“标志中国电影新时代到来(《纽约时报》)”、“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光明网》)”、“华语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硬科幻大片(《中国新闻周刊》)”“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澎湃新闻》)”等各种赞誉之词纷至沓来。

  

  甚至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也安排了一段近十分钟左右的报道(《24小时》)来介绍影片的创作和上映后的反响。国内的电影观众更是给力,纷纷贡献票房,许多场次上座率高达95%以上。

  据相关统计显示,《流浪地球》上映第一天票房就突破了2亿,上映五天后的票房突破了14亿,成为春节档上映影片的票房冠军。截止目前,影片票房已经突破40亿,且仍在持续飙升。不止是票房,观众看完电影后更是纷纷发朋友圈、公众号,为影片的宣传造势。虽然也有一些观众指出了影片的不足,但瑕不掩瑜,能一举赢得媒体的支持、观众的信赖,就说明该影片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该片改编自著名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同名小说《流浪地球》。小说背景是地球因太阳灾变而面临被毁灭的危险,人类为避免灭亡,建起了巨大的发动机,推动地球逃离太阳系,去遥远的太空寻找新的居所。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由主人公我讲述自己一生中地球所经历的刹车时代、逃逸时代、叛乱、流浪时代等几个阶段。虽然人物性格描写简单,但作品想像奇特瑰丽,人类个体的渺小、生命的短暂与宇宙的宏大浩渺、时间的悠远绵长之间形成一种极具张力的宏阔画面。

  

  影片《流浪地球》并未完全按照原著进行改编,而是以小说《流浪地球》为背景,聚焦于地球经过木星前的17年。地球经过木星时的几天时间是影片着重描写的部分。

  17年前,中国航天员刘培强在即将飞往空间站执行任务时,放弃了对重病在床的妻子韩朵朵的治疗,将进入地下城避难的资格留给了岳父韩子昂和儿子刘启。刘启因父亲放弃对母亲的治疗而与之产生了芥蒂。17年后,长大成人的刘启在地球即将经过木星时(也是父亲刘培强完成服役即将返回地球时)带着妹妹(韩子昂收养的女孩,为之起名韩朵朵)偷偷跑回地面,经历过一系列危难之后参与到了“点燃木星”拯救地球的任务中。“点燃木星”计划在刘培强驾驶空间站冲向木星后得以成功,刘启对父亲的芥蒂也因刘培强的牺牲而冰释。父爱如山,舐犊情深,刘培强牺牲自己是为了拯救人类,同时也是为了拯救自己的儿子。

  这一情节的设计有四两拔千斤的效果,它使人类生命的沉重、父爱的伟大、献身精神的崇高等品格可以与宇宙的宏大等量齐观。

  

  刘慈欣在影片《流浪地球》公映前的宣传活动中表示,他只是提供了一个故事背景,影片故事都是导演和编剧加进去的。影片首先赋予故事以人类的温情。就人物描写来说,小说中的人物是模糊的,缺乏特征化的。

  影片则对人物个体进行了聚焦,使个性鲜明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类个体显现出来。面对宇宙灾变,除了作为整体的人类的应变外,还有形形色色的人类个体的不同反应,绝望、无助、挣扎、平静、崩溃、慌乱……,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多样。

  正是对于个体人类的聚集,使渺小的人类之人性在宇宙灾变的背景下凸显出来,尽显伟大。这是影片《流浪地球》比小说更具人性温度的地方。

  

  与西方的个人英雄主义不同,东方尤其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多是奉行集体英雄主义。西方好莱坞大片中经常出现一个人拯救世界的故事情节,如超人、钢铁侠等。而在中国文化中,许多英雄不仅是作为一个个体的英难,更是一个集体代表的英雄。

  影片《流浪地球》中的角色没有一个是凭一已之力挽狂澜于既倒的英雄,但又个个是英雄。刘培强在驾驶空间站驶向木星之前,并没有什么英勇的行为,他只是担心儿子安危的一个普通父亲;刘启是一个处于叛逆期的普通青年;李一一是一个头脑聪明却被坠机事件差点吓疯的技术人员;老何是一个贪生怕死的胆小鬼;王磊是一个执行任务的普通军人;但正是这些人,完成了“点燃木星”的任务,挽救了地球,拯救了36亿人的生命。他们是英雄,不是孤胆英雄,而是体现着集体主义的英雄,在集体之中,他们互相协助,互相体恤,互相关爱,用温情感染彼此。

  

  除强调温情外,影片还表现了人类坚守希望的不屈之精神,这与小说保持了一致。小说正是通过不屈之精神促使人类面对灾变制定出空前宏伟的“流浪计划”,而不是屈服于命运。影片延续了小说中人类对于希望的坚守,并在此基础上使这一精神更加凸显。

  刘启、李一一等人在听到“流浪计划”失败的消息时,并没有放弃希望坐以得毙,而是积极思考,并想出了“点燃木星”的方法做出人类的最后一搏;王磊等人在看到如一列火车般大小的撞针时,也没有放弃希望止步退缩,而是尽全力推动撞针;刘启在火石装置卡住的情况下,并未放弃希望束手无策,而是冒着被轧成肉泥的危险挺身而出。

  

  影片还在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对比中凸显出人类的不放弃希望,不向灾难屈服的拼搏精神,这也是影片中暗藏的一个彩蛋。影片中控制空间站的是名叫“摩斯”的电脑系统。空间站的工作人员与“摩斯”合作无间,招之即来,有求必应。必要时,“摩斯”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独立做出判断,俨然是空间站的大管家。联合政府在应对灾变时制定了两套计划,即“流浪计划”和“火种计划”。

  当“流浪计划”失败时,摩斯可以直接从“流浪计划”转换至“火种计划”,带着空间站上所载的人类文明继续寻找新的家园。因此,当数据显示地球无法逃离木星引力时,“摩斯”当机立断,将空间站转至最低功耗模式,催促所有人进入冬眠模式,并使空间站向新的方向航行。

  这一建立在数据分析基础之上的判断,理智却冰冷,毫无人性的温度。相比之下,人类此时却显示出了不屈不挠的精神。刘培强烧掉中央控制室,驾驶空间站直接冲向木星,他用自己的生命点燃了木星,拯救了地球。

  与电脑冰冷的理智相比,影片更肯定人性坚守望希望的执著和面对困难不屈服的抗争精神。正是这种执著和抗争精神,保卫着地球,守卫着人类的家园。

  

  刘慈欣无疑是今年春节的最大赢家。除了倍受追捧的《流浪地球》外,同期上映的《疯狂外星人》(改编自《乡村教师》)也是由刘慈欣的小说改编而成。同一春节两部作品改编成电影上映,这无论是在文学史还是在电影史上亦或是在科幻史上都是不多见的。

  2018年11月,刘慈欣又获得了克拉克想象力服务社会奖。加上刘慈欣多年来打下来的“科幻江山”和声誉,加上郭帆、宁浩、吴京、黄渤等的“才气”和“人气”加持,两部影片均广受赞誉也是情理之中。

  

  有媒体称,“《流浪地球》为国产片树立了工业水平的新标杆,而《疯狂的外星人》更首度实现了文化自信,创立了属于中国本土的、深入触及中华文明内核的国产科幻大片。”(《中国青年网》)而刘慈欣本人也给两部影片都打了满分。他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疯狂的外星人》和《流浪地球》确实以远远高于我预期的成功,给中国未来科幻电影的发展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

  

  影片的成功,即是小说改编的成功。影片《流浪地球》并未完全按照原著,《疯狂的外星人》更是对小说动了“大手术”,说面目全非也不为过。电影史上许多成功的改编电影也并非都是遵照原著。刘慈欣自己也认为,“电影与小说是两种不同艺术形式,不必完全遵照原著”,拍得好看就是成功。这两部科幻电影的成功无疑给中国科幻小说的影视改编提供了经验,树立了榜样,势必推动中国科幻文学及科幻影视的快速发展。

  作者:李叶 马俊锋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 河北经贸大学

  

  推荐书目:

  

  《中国科幻的探索者——刘慈欣科幻小说精品赏析》(全2册)

  科学普及出版社 2018年6月

  

  《中国科幻的探索者——刘慈欣科幻小说精品赏析》(全2册)

  科学普及出版社 2018年6月

  影片上映前,收录有《流浪地球》《乡村教师》的《刘慈欣少儿科幻系列》(全6册)和《中国科幻的探索者——刘慈欣科幻小说精品赏析》(全2册)由科学普及出版社先后出版。两套书一套面向青少年儿童读者,一套面向资深科幻迷和科幻研究者,对刘慈欣及其作品进行了深度普及和解析。感兴趣的读者不妨买来一读。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大美科学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