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志丨 陈寅恪:教授中的教授;三百年来仅此一人

大美科学 2019-01-18 作者:淼淼

  他身出名门,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是清华大学百年校史中最为著名的“四大导师”之一。

  他不仅学贯中西,而且文史兼通,学术研究有很高的境界;

  他一生都潜心学问,不问世事,更不求显达,因此深为国内外学人敬重。

  这,就是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三百年来仅此一人”。

  陈寅恪的一生

  

  陈寅恪

  陈寅恪(1890-1969)祖籍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他是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清华大学中文、历史、哲学三系合聘教授,被称为“旷世奇才”,“教授的教授”。

  陈寅恪出生于一个达官士族家庭,陈寅恪的爷爷陈宝箴是清末维新派政治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其文才、韬略和办事能力深为曾国藩所赏识,他在戊戌变法中积极支持谭嗣同、梁启超他们,将湖南变成搞变法的重要基地。

  

  陈宝箴和孩子们

  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是陈宝箴长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

  

  陈宝箴

  (陈寅恪爷爷)

  

  陈三立

  (陈寅恪父亲)

  求学经历

  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陈寅恪从小就能背诵四书五经,广泛阅读历史、哲学典籍。他少年好学,聪慧过人。陈寅恪1902年进入日本巢鸭弘文学院;1905年归国进入复旦大学就读;1910年前往欧洲求学,先后就读于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1918年前往美国就读于哈佛大学,学习梵文和巴利文;1921年又前往德国柏林大学攻读东方古文字学,同时也学习了中亚古文字和蒙古语等。

  

  陈寅恪学生照

  

  陈寅恪在哈佛的成绩单

  执教经历

  学成回国后,陈寅恪先后在清华大学、广西大学、成都燕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岭南大学等地执教,主要教授历史、中文、佛教研究等课程。在清华大学任教时,陈寅恪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一起,成为清华国学院著名的“四大导师”之一。

  这位虽在学术界享有盛誉的学者在大众中一直默默无闻,终生从事著述和教学。英国牛津大学授予他“英国皇家研究院研究员”称号。1969年陈寅恪去世。

  

  陈寅恪与家人

  著作

  

  陈寅恪手稿

  陈寅恪先生毕生从事学术研究和著述事业,他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历史学、宗教学、语言学、人类学、校勘学、文字学等学科。其中尤以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蒙古史、唐代和清代文学以及佛教典籍的研究著称于世。他的学术著作被誉为“划时代的意义”。被尊为一代史学宗师,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很高威望。

  其著作有:《柳如是别传》(全三册)、《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寒柳堂集》、《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初编》、《金明馆丛稿二编》、《读书札记一集》、《读书札记二集》、《读书札记三集》、《讲义及杂稿》、《书信集》、《诗集》、《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唐代政治史略稿》等。

  高徒

  高徒:季羡林、刘适、蒋天枢、刘节、胡守为等人。

  陈寅恪的贡献

  

  1950年陈序经、陈寅恪、姜立夫

  陈寅恪的一生是艰苦奋斗、严谨治学的一生,近80个春秋,求学30寒暑,执教45年,桃李满天下。教书之余,他勤于学术研究,直至双目失明,右膑骨折,仍坚持教学与研究。生平著作颇丰,并有许多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为后一代史学研究提供了典范。

  

  《剑桥中国史》是剑桥历史丛书的一种。《剑桥中国隋唐史》为第3卷,论述隋唐时期的王朝历史。该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外隋唐史研究的水平。

  图为《剑桥中国宋史》

  陈寅恪被历史学界称为“教授中的教授”、“三百年来仅此一人”。一般人可能很难理解其中真意。但普通人可在书店中购买一册《剑桥中国隋唐史》,在这部全世界研究隋唐史的顶尖专家撰写的书里,陈寅恪被尊称为“伟大的中国史学家陈寅恪”,他的名字被引用达十多处,他的种种观点仍然被今天的史学家所反思、权衡、吸收,成为不朽的人类精神财富。

  

  “独立之人格,

  自由之思想。”

  是陈寅恪坚守的信念,

  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当别人为得名声,而争文凭之时,他却视文凭为废纸,潜心治学;当别人趋炎附势,追逐荣华富贵之时,他却恪守自己的心意,不愿从政。他保持了一个学者应有的气节,也坚守了自己珍贵的精神角落。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大美科学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