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杠老人”郝德元:跨界的传奇人生

大美科学 2019-01-18 作者:朱广思

  1915年(民国四年)7月

  北京

  年近而立的京剧名家、花脸三杰之一郝寿臣喜得贵子,但是他却有些高兴不起来。因为深知梨园行辛苦,他不希望出现子承父业的故事。但是按照当时曲艺界的起名习惯,他还是给孩子起名叫郝少臣。郝寿臣老先生万万想不到,他这个唯一的儿子后来会成为一名心理学家——中国心理测量与统计学先驱郝德元 。

  

  

  

  1

  不走寻常路的“文科生”

  郝德元非常孝顺父亲,听从安排努力学习,考上了北平辅仁大学教育系。大学毕业后正赶上1938年,郝德元就编写了一本别致的手抄书——《白话文度基的编制》。这其实是他的毕业论文,虽然是文科内容,但是却用了很多数学方法研究,不知道民国时期那些性格别致的白话文大师们看到了会不会摔书。

  

  

  2

  奔跑吧,德元——跨界小生的抗日神剧

  不管摔不摔书,当时的环境都是充满高分贝巨响的——那是各种飞机和炮弹的声音。郝德元还没毕业,就赶上抗战,他果断参加了抗日组织华北文化教育协会,担任委员会总干事。由于父亲和南开大学创始人张伯苓校长是故交,郝德元去天津发展,担任小学教务主任,同时继续地下抗日活动。1944年,由于日本人的追捕,郝德元逃亡重庆,并再度遇到了张伯苓。此时还是心系教育事业,又担任重庆南开中学的教师,这次他教的是英文。

  郝德元的跨界活动才刚刚开始。抗战结束,又赶上了国共内战。国内打个不停,郝德元也跑个不停。1948年,郝德元取得美国纽约大学入学许可书和助学金。郝寿臣变卖家产,送他出国留学。郝德元在纽约大学再次跨界,先是1950年取得文学硕士学位,又在1955年取得教育学博士的学位。如果说隔行如隔山,那么郝德元在七年时间内就又连续翻了两座山。

  3

  当翻山达人遇到钻井专家

  频繁的跨学科的学习,使得郝德元的眼界更加开阔,他用自己的脑洞证明了一个观点:把不同的学科结合在一起,将能产生更科学严谨、同时应用性更强的学术成果。郝德元之前虽然横跨教育、英文、文学三界,但主要还是在文科领域进行研究,这对于那个大学时期就表现出“文科服装披在身,心中依然是理科心”的郝德元来说,肯定是不能满足的。

  

  1956年,郝德元学成归国,担任了北京师范学院的副教授,后来北京师范学院更名为首都师范大学,郝德元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研究所的所长是一位心理学家——林传鼎,这也是一位传奇人物,他出生于福建闽侯的林氏家族(和林则徐同族),辅仁大学心理学硕士(论起来师爷是心理学创始人冯特的高徒林德渥斯基),并于1949年在比利时的鲁汶大学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40年代林传鼎就与心理测量大师王征葵合著《心理测验增注目录》,此书成为当时著名的测验工具书。

  如果说郝德元是擅长翻越多座山头的酷跑达人,那林传鼎就是在单一领域研究颇深的钻井专家,这俩人一碰到,就像马克思碰到恩格斯,超人碰到蝙蝠侠,智慧的火花碰撞一发不可收拾。郝德元此时再次跨界,和林传鼎成为了重点学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开山祖师,重点研究智力开发和心理测量统计学。很快,他们的研究所在这两个方向的研究已经达到了全国领先水平。

  4

  特殊领域的特殊贡献

  这时候郝德元终于可以大显身手了,一改之前纯粹将教育归为文科的观点,坚持用科学和数学的观点来研究教育,其著作包括《教育与心理统计》《教育统计学》《教育科学研究法》,甚至还出版了《心理研究实验设计统计原理》这种足以让文科专业学生挠头掉发的教材。

  

  

  郝德元还有一个“特殊”的贡献,就是研究了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所谓特殊儿童,不是指智力超常的儿童,而是指身体和心理发育迟缓或有障碍的儿童。郝德元用特殊一词将这些儿童进行了归类,并在日后和儿子郝天慈一起出版了《特殊教育》一书。

  

  

  在特殊教育研究领域,郝德元从特殊教育的基本原理和选择分类系统入手,阐述了许多对特殊教育的观点。他将特殊儿童分为智力落后、学习无能、行为异常、交往异常、听觉损伤、视觉损伤等。郝德元不仅利用他多年研究智力开发的优势,研究了限定智力落后的意义、智力机能的测量、智力落后严重性的等级、智力落后者的起因、缺乏能力去学习的儿童的特征,还依靠自己的教育学优势,研究了儿童行为异常的分类和普遍形势,行为异常的起因、识别和评估,交往(语言)异常的评估与鉴定、处理和矫正的方法。同时,郝德元还是没忘了跨界,在研究听力和视力损伤儿童时,不仅用到了测量学的知识,还涉及很多生理学的原理,如听觉损伤的起因、音响的扩大与听觉训练和学习、视觉损伤的类型与起因等。最后他甚至还研究了特殊教育和文化、家庭和寿命的相关问题。

  郝德元成为了心理学教授之后,又在另一个领域搞出大事,充分证明“开挂的人生不需要解释”。他利用自己的外语优势,不仅翻译了心理、教育学的多部著作,还在1963年参与翻译了德国历史哲学家、历史形态学的开创人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勃的《西方的没落:世界历史的透视》,合作者包括新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齐世荣,世界中世纪研究会理事长戚国淦等名家。郝德元当时已经48岁,还进入了历史学这个新领域,让人不禁满脸问号:这种操作也可以?

  5

  七十岁之后,继续闪耀

  郝德元横跨多界,又都有所成就,所以所获荣誉颇多。1989年,郝德元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早期归国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0年,75岁的郝德元先生才终于退休,但他退休后并没有真正的休息,而是继续跨界。1994年,他入编美国《500名有影响的领袖》一书; 1996年,他又获得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杰出教育业绩奖”。郝德元还是个慈善家和社会活动家,1948年就召集校友们众筹买下会贤堂捐给母校辅仁大学,2000年后,年过八旬的郝德元又多次捐款,获得“慈善之星”称号。

  

  

  

  

  

  ■ 2003年12月17日,一名小学生亲吻近90岁高龄的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郝德元,并将自己亲手制作的礼物送给老教授。

  值得一提的是,郝德元最著名的身份是“京剧研究家”。虽然没有成为京剧演员,但是受父亲感染,又天资聪慧,通过偷学习得了父亲的京剧,成为著名票友,甚至在赴美留学期间都没有忘记天天吊嗓子。1951年他就创办了纽约第一家美国京剧票房“国剧雅集”,至今仍在演出,让许多美籍华人津津乐道。郝德元回国后又成为了著名的戏曲研究家,与梨园行的各位名流交好。九十多岁时,他还与同样年过九旬的袁世海主讲《京剧绝版赏析》,虽然此时还是声如洪钟,但不幸的是讲着讲着就突发心脏病入院了。

  

  

  但是谁也不能阻止郝德元继续出新成果。2010年,此时郝德元已经95岁,依旧心系科学事业,笔耕不辍,汇集了一生心血的《特殊教育》终于出版。要论出版书籍时候的年龄,郝德元恐怕在历史上排头几名。2012年2月1日上午9时,这位横跨几界的大师在北京同仁医院逝世,享年97岁,这位横跨了心理学、教育、统计学、戏剧学等多个领域的大师,走完了自己丰富的一生。

  

  作者:朱广思,心理学专业硕士,国家高级心理咨询师,北京科普作协会员。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大美科学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