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jpg

丝绸之路科学考察第一人——斯文·赫定

大美科学 2018-07-31

  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诸种文明的穿行与交流之路,千百年来,它连接着东西方两端的古老文明,促成了彼此间的交融与碰撞,在人类文明史上散发出耀眼的光辉。

  近代,随着殖民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丝绸之路逐渐走向衰落,随之而来的则是一批批西方探险家。他们的探险活动在客观上提供了关于这一区域的诸多知识,让后来者能够更全面、更清晰地认识和了解这片广袤的亚洲腹地。

  在如今“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我们回顾那些曾经活跃在亚洲腹地的探险家们,相信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那些过往的故事,并思考当下和未来,我们与外部世界连接的必要性及可能性,

  1886~1935年赫丁的探险的地图

  来自:wikipedia

  在中亚探险史上,有几位人物始终是绕不过去的丰碑,这不仅在于其传奇般的探险经历,还在于他们在学术层面所留下的丰厚遗产,使我们能够在听闻那些传奇故事之余,重新翻看那些保存至今的著作与文物,继而回望与体会一个多世纪之前亚洲腹地的文化与生态。在众多探险家中,有其中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就是斯文·赫定。

  斯文·安德斯·赫定

  (Sven Anders Hedin)

  1865.2.19~1952.11.26

  在瑞典,斯文·赫定的名号一点不比诺贝尔更低。甚至可以说,他是迄今为止瑞典最有国际知名度的名人之一。因为对于地理学的卓越贡献,他是瑞典王国最后一位被授勋的无冕贵族。他还是瑞典两个科学学院的成员,在诺贝尔奖的科学和文学两项评选中都拥有发言权。

  斯文·赫定是亲自勘测蒙古、西藏、西伯利亚和中亚的地理大发现第一人,在瑞典名望极高。

  斯文·安德斯·赫定(Sven Anders Hedin)出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是瑞典地理学家、地形学家、探险家、摄影家、旅行作家,他还擅长画画,给自己的作品中绘制插图。

  斯文·赫定曾先后五次考察中国新疆及西藏等地,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后人留下数量可观的考察报告、探险实录、札记和图像等资料,这些都成为可供后人借鉴、研究的历史资料。他的一生都与中国有紧密的关系,他踏足地图上中国西域的大片空白,以及震惊中外的楼兰古城,以及罗布泊的准确位置,都是斯文·赫定发现的。

  工作中的斯文·赫定

  他是第一个在探险过程中聘用当地科学家和研究助手的欧洲科学探险家。尽管他主要是探险家,但他更大的兴趣是发现古代城市。

  斯文·赫定1865年出生于瑞典首都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早年的经历并没有什么特别。但或许他骨子里就流淌着探险的血液,当他目睹了极地探险家诺登舍尔德从北冰洋航行中凯旋,他便决心成为探险家。

  偶像:诺登舍尔德

  老师:李希霍芬

  诺登舍尔德(Adolf Erik Nordenskiöld,1832--1901),芬兰男爵,地质学家,矿物学家和北极探险家。1883年他成为第一个穿越格陵兰东南海岸巨大海上冰障的人。他的经历也使得斯文·赫定决心成为一名探险家。

  成年后的斯文·赫定师从德国地理学家和中国学专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这使赫定决心到中亚探险,解开亚洲地图上无人走过的空白区的秘密。当他19岁刚刚中学毕业,便将所有积蓄的钱,花在了到波斯及中东进行首次考察旅行中。

  1895年2月17日,还有两天就过30岁生日的斯文·赫定开始了在中国西部的第一次探险旅行。1896年,斯文赫定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发现丹丹乌里克遗址,这也使他一举成名。此后,丹丹乌里克成了中亚考古圣地,西方探险队在这片沙漠之下发现大批唐代佛寺、文书及壁画等精美文物,再现了于阗王国昔日的辉煌以及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盛况。

  斯文·赫定发现的丹丹乌里克位古城(点击查看大图)

  继赫定之后,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A.Stein)按图索骥,找到了丹丹乌里克遗址,从中发掘出大量佛教艺术品、古代钱币、唐代文书以及婆罗谜文写本。图为斯坦因发掘丹丹乌里克古城的照片。

  历时两年的探险,赫定发现了著名的古城丹丹乌里克、喀拉墩,从南向北穿越了塔克拉玛干沙漠,探访了沙漠腹地的原始村落通古孜巴斯特、罗布泊附近的罗布人的首府——阿不旦,而正在失恋中的赫定从叶尔羌河到和阗河的“死亡之旅”,成了西部探险史的经典章节。

  1899年~1902年旅行期间

  1899-1902年,赫定又来到中国西部。他的重点是罗布泊和西藏。1900年,他在沙漠中发现了一个足以填补西域文明空缺的楼兰古城,这也是此行重要的成就之一。神秘的“楼兰”,是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成就之一。楼兰所在的那片罗布荒漠,成了世界探险家、考古学家趋之若鹜的乐园。

  斯文·赫定发现楼兰古城时,“三间房”旁边散落的车轮和木简。

  楼兰著名的“三间房”,很重楼兰重要的出图文物都出自这里。

  探险旅行中的斯文·赫定

  赫定1909年1月17日回到斯德哥尔摩,此后迎接他的便是一系列的荣誉:欧洲各地理学会演讲;英皇爱德华(Edward)授予赫定“印度帝国大爵士”尊号;罗马皇帝、皇后授予勋章;教皇接见;数次与罗斯福总统交谈;俄皇接见......

  1926年,他带领一支中、瑞、德等国科学组成的“中瑞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再次去新疆探索。

  中瑞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

  中国西北考察团中瑞双方团长徐炳旭、斯文·赫定(中)与地质学家袁复礼在研究工作。

  徐旭生和斯文·赫定在哈密准备出发

  赫定能够得到政府首肯已经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而这一次共同探索对于我国的文物保护也有很重要意义。这一次考察,考察团发掘、采集所得均是中国财产。这一次考察历时8年,从1927年到1935年,完成了多达55卷的《中瑞考察报告》。

  1952年11月26日,赫定因病毒性感冒离世,享年87岁。很多资料里说,赫定热衷探险终身未娶,但也有资料表示,他深爱一位女子,长相思而未婚娶。

  可见他性格里的坚持影响到他方方面面。

  也因为坚持,他立下遗嘱开放所有他的材料,以供后人研究。

  斯文·赫定

  赫定一生探索新疆,留下了5000多幅记录性绘画,1000多张照片,是极为重要的图像资料。

  后人认为赫定推开了新疆现代考古大门,是极伟大的探险家。

  在瑞典,他足以和诺贝尔齐名。

  斯文·赫的探险著作与他的探险活动本身一样重要。他开创了这样一个先例:每次探险结束之后,总要写出两种类型的作品,一种是科学考察报告;一种是通俗的探险游记。他关于楼兰古城发现的考察报告《罗布泊探秘》已经译成中文,他的游记《中亚和西藏》正在翻译之中。而他的回忆录《我的探险生涯》从70年前就翻译成中文,至今已经有了三种中文版本,再版十数次,印了十余万册,被称为“科学的《西游记》”。

  斯文赫定中国行三部曲:《穿越亚洲》、《穿越喜马拉雅》、《丝绸之路》

  斯文·赫定在五次漫长的中亚之旅中所取得的成就,并非仅仅只是传播沿途得到的新知识,而是在考察中亚历史与文化遗产的同时,将这片曾经一度被忘却的区域的古老文明,再次展现在世界面前,从此再也无法忘却。

  第135号营地是斯文·赫定1934年最后一次在西域探险的终点,杨镰为其立碑纪念。

  斯文·赫定的那个时代,也正是丝绸之路衰朽没落的时代。他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考察回忆,向我们展现了丝绸之路古道上一幅破败没落的场景:

  “见不到一点生机,商业已是奄奄一息,一路上的村镇,除了废墟,还是废墟。在一贫如洗和朝不保夕的惨境中,人口越来越少。只有通过想象,我们才能看到过去那一幅幅丰富多彩、辉煌繁盛的画面,那川流不息的商队和旅行者为每抵达一个新的绿洲而雀跃欢腾的景象”。

  斯文·赫定在新疆

  丝绸之路曾经的辉煌令他嘘唏不已,而他也期待“人们会去探索比起今天要容易理解得多的新领域,最落后的亚洲也会再次进入文明和发展的新时代。中国政府如能使丝绸之路重新复苏,并使用上现代交通手段,并将对人类有所贡献,同时也为自己树起一座丰碑。”

  如今,“一带一路”正塑造着这种可能性,斯文·赫定未曾亲身看到的,但我们能够做到。

  本文由内蒙古科技大学传播学副教授和钰进行科学性把关

责任编辑:刘帮勇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大美科学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