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吉读经典丨达尔文告诉你物种是如何产生“变异”的?

大话科普 2019-01-14

  

  人工培育的动植物会发生变异,

  同样,自然状态下的生物也会发生变异。

  受生存斗争的影响,

  这些变异的遗传倾向性也特别地明显。

  家养动植物的变异被积累下来,是对人类有益,

  而自然状态下生物的变异,

  是为了物种本身生存繁衍的利益。

  人类只能对部分生物产生影响,

  但自然却对生物的内部构造、

  外观形态和生命运作机制,都有广泛的影响。

  

  不同于家养动植物品类的单一,

  自然状态下,

  外形构造相接近的物种很多。

  要研究自然状态下的生物是否发生了变异,

  首先就要弄清楚种的概念。

  事实上,

  种的定义还没有完全令人满意的答案。

  

  同一地区的同一种间的个体也会有差异,

  有一类比较尴尬的情况是,

  某生物既具备了这个种的特征,

  同时又像别的种,

  但是又不能把它单独列为一个种。

  这种两种生物具有模糊的过渡特征

  而分不清属于什么种的时候,

  学者们一般将一方看做是另一方的变种。

  一般倾向于把数量多的,

  或者最先认识到的一方

  放在种的位置上,

  而把另一方定为变种。

  

  但实际操作中,

  这种划分方法并不精确,

  很难说哪一方是另一方的变种。

  

  比如,有位学者把某属(种的上一级分类)

  列出了251个种,

  而另一学者将其列为112个种。

  两者之间有139种这么大的差异!

  

  另外,同一地区的学者对列为种

  还是变种的认识比较一致,

  但是不同地区的学者意见往往不同。

  在北美和欧洲,

  有许多差异细微的鸟和昆虫,

  有的学者会将其认作是种,

  有的学者会将其认作是变种,

  这种情况很常见。

  把一种类型列为种还是变种,

  有时只能少数服从多数。

  也就是说,

  在确定种和变种方面并没有明确的标准,

  种和亚种之间也没有明确的界线。

  亚种和显著的变种,

  不显著变种和个体差异之间,

  也没什么明显的差异。

  

  生物学家们在寻找个体之间的共同点,

  但达尔文更重视生物间微小的差异。

  他认为,个体间的差异,

  是生物变异的开始,

  是走向变种、亚种、种的第一步,

  “连续性”让他意识到生物进化的进程。

  

  学者们已经证明,

  植物分布的地区越广,其变种也越多。

  因为分布地区越广,

  这些植物生活的环境也就越多样化,

  与其他生物的竞争也越激烈。

  达尔文从中挑选了几种其他科学家已经研究过的植物。

  

  他分析发现,

  在一个特定的地区,

  个体数量多、扩散广的物种,

  分布比较均衡时,就会出现显著的变种,

  也就是新物种的初期。

  接下来变种的后代要和该区域的

  其他物种去进行生存斗争,

  掌握了优势地位的种群

  留下优势后代的可能性更大,

  后代的形态虽然会发生改变,

  但它们继承了亲种最优秀的特点,

  并为在该区域继续生存做好了准备。

  

  本文参考图书:看漫画读经典系列《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大话科普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