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吉读经典丨梦真的反映了人阴暗的心理?

大话科普 2019-01-14

  很多人都梦到过父母或者其他亲人去世,

  梦中可能还极度悲痛;

  如果按照前面介绍过的,

  “梦是愿望的满足”这一理念来分析,

  这种梦岂不是反映了做梦人有点小阴暗的心理?

  

  实际上,并不能因为梦到父母或兄弟姐妹的死,

  就判定做梦人现在有杀人的想法,

  只能说,他在过去,可能是幼儿时期,

  曾经起过这样的念头。

  为了证明这个理论,

  这章我们先从幼年时代讲起。

  首先我们看下孩子与自己的兄弟姐妹间的关系。

  小孩子的普遍倾向是完全的利己主义者!

  他们不懂如何调节欲求,

  即使是兄弟姐妹之间,

  自己想要的东西一定会想方设法弄到。

  只有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才会慢慢培养起道德感,

  学会照顾兄弟姐妹。

  

  即便长大后因为兄弟姐妹去世而悲伤至极的人,

  他的潜意识中也可能隐藏着过去不好的愿望,

  而儿时压抑的这个愿望就有可能出现在梦中。

  

  小时候,兄弟姐妹分走了父母的注意力,

  对弟弟或妹妹的敌对情绪就可能生根发芽。

  弗洛伊德发现,他曾经诊治过的女性患者中,

  兄弟姐妹之间有着敌对情绪的,

  没有一个人没有梦见过兄弟姐妹的死亡。

  只是梦中的死亡并不都直接表现出来,

  很多时候,看起来和死亡完全没有关系的梦,

  解析后就能发现同样意味着死亡。

  比如说,相信人死后会变成长翅膀天使的小女孩,

  她梦到自己的兄弟姐妹长出翅膀飞上天,

  就是在暗示死亡。

  

  盼着兄弟姐妹死去的愿望可以解释成

  出自于小孩子对于竞争者的自私心理。

  那下一步,怎么解释期盼

  爱着自己、满足自己的父母死去的愿望呢?

  从自私心理的观点来看,

  的确应该是希望他们一直活着才对。

  不过,和父母死亡有关的梦,

  一般情况下只会梦到和做梦的人同性别的一方。

  

  将弗洛伊德的观点概括来说就是,

  儿童性意识的萌芽很早就出现了,

  男孩把父亲、女孩把母亲当作爱情的竞争者,

  他们似乎认为,只要竞争者不在了就会对自己有利。

  这种想法有点骇人听闻,

  不过仔细观察一下就能发现,

  引起父母和子女之间

  隐藏的敌对情绪的动机不止一种。

  古代神话和传说中,这样的内容就很多。

  众神之王克洛诺斯吞食自己的子女,

  他的儿子宙斯又推翻父亲,成为统治者。

  

  弗洛伊德在说明幼儿性欲时,

  提到了俄狄浦斯神话,

  并由这个神话引申出了“俄狄浦斯情结”的概念,

  这个概念正是弗洛伊德理论的核心之一。

  俄狄浦斯是神话中典型的悲剧人物,

  在不知情的情况下,

  他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并娶了自己的母亲。

  

  俄狄浦斯情结则是指孩子对父母中异性的一方

  表现出“性欲望和爱情”,

  而对同性的一方表现出敌意的潜意识感情。

  俄狄浦斯情结从2~3岁开始出现,

  一直持续到5~6岁,在青春期之后被化解。

  

  弑父娶母的俄狄浦斯,

  只不过是我们儿时原始欲望的代表。

  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比俄狄浦斯幸运的是,

  原始的欲望被压抑下去,

  性冲动从母亲身上转移,

  并忘记对父亲的嫉妒。

  而神经病患者的这个成长过程往往进展得不顺利。

  弗洛伊德认为,

  “所有人的身上都背负着克服俄狄浦斯情结的任务”,

  通过阉割焦虑可以完成这个任务;

  同时幼儿性欲会因为压抑而转移,

  甚至在压抑强化后丧失对整个幼儿期的记忆。

  这个过程中,人格开始发展,

  在成长中逐渐出现羞耻心和道德感,

  重要的是,对父母的敌对感转化为认同感。

  

  不过,即使是追随弗洛伊德理论的精神分析学学者,

  对于俄狄浦斯情结究竟是否确实可信的争论也很多。

  本文参考图书:看漫画读经典系列《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大话科普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