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jpg

美军狙击步枪进化简史~

大话科普 2018-07-31

 

  现代狙击战的理念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其特点在于

  以隐蔽的射杀给敌方造成巨大心理压力,

  也适合进行一些伏击或刺杀等特殊任务。

  

  狙击步枪是一种精准的轻武器,

  狙击手们就是靠手中这支非同一般的步枪,

  孤身深入战区或敌人后方,

  给予敌人看不见的死亡。

  在美军有“一射一杀”之说,

  由此可见其高效毙敌的性能。

  

  美军在越战以前用的狙击步枪,

  都是步兵制式步枪加瞄准镜改装而成。

  虽然改装枪的性能也不差,

  但作为世界头号军事强国,

  美军渴望能装备一种专用的狙击步枪。

  越战的到来,

  对旧式狙击步枪来说就是一次质的变革。

  M21是越战中美军著名的狙击步枪。

  

  介绍M21,不得不先提越战初期

  给人以“失败品”印象的M14型半自动步枪。

  M14源于前面提到的伽兰德M1,

  改进了枪弹、减轻了枪重。

  不过,通常手持情况下M14全自动或半自动连射

  并不是什么好体会。

  因为该枪后坐力大,根本无法有效控制,

  精度差不说,还有可能....

  不过M14并非一无是处,

  作为狙击枪使用的话,

  又长又重的缺点无所谓,

  后坐力大则意味着

  射程和点射精度上有优势,正好发挥。

  

  一种被精确化制造的M14NM型半自动步枪

  成为了美国陆军的选择,

  它于1969年被命名为XM21型,

  批量装备给驻越美军。

  次年初它就被非正式地称为M21,

  可见部队对其的肯定。

  M21较之M14主要的改进之处在于:

  换成了重型枪管,改进了发射机构,

  加装了当时先进的望远式瞄准镜。

  M21型狙击步枪最初装的是

  二战时期的M84型瞄准镜,

  放大倍率只有2.2倍,效果不佳,

  因此很快就换成了3~9倍

  可调距望远式瞄准镜(ART)。

  ART能简便测出敌人的距离,

  这对狙击的准确度非常重要。

  它的镜头里不同以往的十字瞄准式,

  在水平和垂直标记线上,

  还有横、竖各两条短线,它们叫作准距线。

  整个越战期间,

  美军共装备了1800支配备ART瞄准镜的M21。

  据一份报告记载,

  1969年1月7日到7月24日这半年间,

  一个狙击班共射杀1245名越军,

  消耗枪弹1706发,平均1.37发枪弹消灭一个目标。

  这足以证明M21的高效率。

  

  在把消声器、夜视设备组合到狙击步枪上后,

  一支夜间狙杀的利器就诞生了。

  越战中美军对此进行过有效的尝试。

  AN/PVS-2是一种微光夜视瞄准镜,

  放大倍率为4。

  当时微光技术刚发展起来,

  它采用的是第一代微光管,

  体积相当庞大,重达3.175千克。

  由于无法灵活机动,

  就常执行事先埋伏好的夜间狙击行动。

  这种精准无声似鬼魅般的武器,

  曾一度让越军认为美军有了一种“制式导弹”!

  

  M21是美国陆军的狙击步枪,

  而海军陆战队历来喜欢区别于陆军,

  一直想要一种属于自己的专业型狙击步枪。

  陆战队在越战最初没有专业狙击步枪的情况下,

  除使用和陆军一样的M21型以外,

  还把民用的温彻斯特M70型猎枪

  加装上尤那托8倍瞄准镜应急使用,而且效果不错。

  美国雷明顿公司1962年推出700型民用步枪,

  采用了创新性的浮置枪管设计,高敏感的扳机,

  以及严格制造工艺下生产的优质枪管。

  陆战队立即看中雷明顿700后,

  以其定制版的高精确型40X为基础,

  开发出新一代狙击步枪M40。

  卡洛斯·海思科克二世认为,

  单凭枪械性能来看,M40是“最佳狙击步枪”。

  不过尽管如此,早期的M40毛病也不少,

  最令人头疼的就是它不适应炎热潮湿的丛林环境,

  木质枪托和护木经常膨胀或收缩。

  所以海斯科克本人战时也被迫使用

  温彻斯特M70作为普通配备。

  

  1977年,陆战队对M40进行改进,

  运用了新技术、新材料,改变了早期型号的弊端,

  这就是20世纪80~90年代著名的M40A1型。

  到了现代化的正规战争中,

  因为很难再有短兵相接的情况,

  狙击步枪也更多的成为了特种行动的装备。

  本文由空军指挥学院科研部研究中心主任王凤岭进行科学性把关

责任编辑:刘帮勇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大话科普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