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天入伏?

科普中国-科普融合创作 2017-07-14

  “三伏”的说法由秦汉时盛行的五行学说延伸而来,主要指中原地区气候上一年中最闷热的一段时期,它是“头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每到这时人们都会感慨“我与烤肉之间只差一撮孜然”。

  “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头伏(初伏)入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开始,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进入“末伏”(三伏)。

  那么,“庚日”又指的是什么呢?我国从古至今流行一种“干支纪日法”,即是把天干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各取一个字,结合而得甲子、乙丑、丙寅……等六十组的不同名称来记日子,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因天干的数字有10个,因此每隔10天就有一个庚日,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就是入伏,这样,三伏就有固定的日期了。

责任编辑:xujinghui

上一篇:导读

下一篇:形成原因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普融合创作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