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只吃、乱吃”都不对 服用降压药莫踩三大“雷区”

科普中国-乐享健康 2017-10-13

  高血压是一种终身慢性疾病,为了控制血压、保证正常生活,患者需要长期服用降压药,但不少患者在服药的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比较常见的误区包括不服药、只服药、乱服药。对此,人民网科普中国联合“达医晓护”为大家科普一下这些误区的相关知识。

  【不服药】

  有些高血压患者对降压药抱有轻视或敌视的态度,于是不服药,这通常是由以下几点原因引起的:

  1、高血压的知晓率低。高血压在我国的发病率很高,但知晓率却只有30%左右,即在高血压人群中只有1/3的人知道自己血压超标。

  2、认为高血压是遗传的,再怎么服药也没用。这种观点并不正确,因为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很多遗传性疾病也有改善或治愈的可能;就高血压而言,遗传性高血压一般发病时间较早,有些人甚至在三十岁到四十岁时就会患病,所以这类人更需要及早服药,以免出现更大危害。

  3、担心降压药会产生副作用。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药物的副作用普遍存在。但需要知道的是,在药物副作用方面,国家有严格规定,如果副作用大到一定程度,就不允许上市;而且药物在上市之前,经过了动物实验、临床实验等,所以只要服药方式、剂量等正确,就不用过于担心药物的副作用问题;如果因为担心药物副作用而不服药,可能会导致病情恶化,进而极大地危害人体健康。

  4、吃某些保健品代替服药。保健品和药物的作用不同,适用人群也不一样。保健品的适用人群通常是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作用是保持、改善健康状态。如果已经被确诊为高血压,就需要根据医嘱服用药物。

  【只服药】

  有些高血压患者觉得只要服药就万事大吉了,但在服药的同时,还应该根据医嘱定期监测血压,这样做的原因有:

  1、根据服药情况调整用药。有些降压药会影响肾功能、引起咳嗽、导致心跳异常等,而这些副作用一般具有个体差异,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服药情况调整用药。

  2、监测高血压可能引起的心脏、脑、肾脏、眼等部位的损害。

  除了要根据医嘱定期到医院进行检查之外,患者最好在家中自行监测血压,并做好记录,以便在复诊时能够让医生更有针对性地制定治疗方案。

  【乱服药】

  高血压患者乱服药的现象时有发生,原因一般包括以下几点:

  1、认为某种降压药对别人管用,所以对自己也管用。事实上,高血压的治疗是一种个体化治疗,即医生在给患者制定服药方案的时候,会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收缩压等各项指标综合判断,所以某种降压药并不一定适合所有高血压患者。

  2、觉得某种药的药效不好,于是随意换药。经验表明,只有27%~30%的人只服用一种降压药就能把血压降下来,而绝大多数人需要服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降压药,而服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在医学上被叫做联合用药。所以就降压药来说,并不能简单地认为哪种药的药效好或不好,而应该严格按照医嘱用药。

  3、不按时服药。在一天的不同时段,人的血压有所波动,通常在上午8时~9时、下午4时~5时较高,在晚上较低,所以在不同的时段,患者需要服用的降压药的类型、剂量也有所差异,不按时服药可能会影响治疗效果,甚至给健康带来危害。

  作者: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崔松

  “达医晓护”供稿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乐享健康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