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jpg

你有“配角综合征”吗?

中国青年报 2016-12-20

漫画:谢正军

  生活中,有些人不喜欢向前闯,甘当团队的配角。他们在心里觉得,有人做主角就好,不必自己出头,“配角”是性价比更高的角色。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0人展开的一项调查显示,48.4%的受访者有“配角综合征”,51.6%的受访者没有。64.9%的受访者建议认清自己的能力和性格,根据实际去匹配。

  48.4%受访者有“配角综合征”,51.6%受访者没有 

  中国人民大学大四学生邵薪羽曾在美国交换学习,一直是课堂上的“配角”。“不一样的语言环境、高强度的课程都让我倍感压力,甚至不敢举手回答问题,而美国同学有想法就会脱口而出,与老师积极互动”。

  “我喜欢当配角,不爱出头。”在山东某村庄任职的大学生村官林晖(化名)总是会依赖团队里的其他人,“我不想考虑事情要怎么开展,听别人的指挥就好”。

  调查中,48.4%的受访者表示自身有“配角综合征”,51.6%的受访者没有。同时,50.4%的受访者表示身边有“配角综合征”人群,其中9.5%的受访者坦言非常多。

  而当成为团队的配角时,对于角色与能力的匹配度,28.5%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能力“在此之上”,25.0%的受访者认为“在此之下”,18.5%的受访者表示匹配,28.1%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生刘真把配角形象地比喻为“在路边鼓掌”,她认为,有时候需要自己“出头”,有时候也要学会为别人鼓掌。“付出得越多,担起的责任越大,也就自然成为主角。而有的事对我没那么大吸引力,我就会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不需要出头”。

  在邵薪羽看来,是否成为配角也要看场合,“在有重要影响的场合,如面试中的群面,当然不能甘于平庸,要争取扮演一个领导者来组织好这场谈话。但在日常生活中,比如同学聚会时,听朋友们聊天谈笑更舒服”。

  对于“配角综合征”,47.5%的受访者认为应改变现状,“每个人都该去争取更好的位置”;39.8%的受访者认为正常,“生活中本来就有主配角”。

  刘真认为,重要的是在团队里找到自身的定位。“当领导或者当观众不能说哪一种更好,因为当观众也不一定是安全的,了解自己的需求并且找到正确的定位很关键”。

  53.9%受访者认为从小接受“乖孩子”理念导致“配角综合征” 

  “我知道我有能力去做一名领导者,但不想承担那么多。”林晖说,大学时他也做过领导者,但更向往辅助性的角色,“在我看来当配角是一件挺开心的事情,担子没那么重,把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做好,也是一种成就”。

  “身边更多的人喜欢当配角。”问及原因,邵薪羽认为,首先是自身是否具有掌控全场的能力,其次是性格,有的人性格比较柔弱,不在逼不得已的情况下通常更愿当配角。

  “配角综合征”为何如此普遍?53.9%的受访者认为孩子从小接受“乖孩子”理念不去争取是主因,52.2%的受访者指出不自信导致畏首畏尾,43.9%的受访者认为是没勇气承担可能出现的后果,35.6%的受访者认为受集体重于个人的传统观念影响,33.6%的受访者认为父母事事作主导致决策勇气缺位,21.6%的受访者认为成长中常受点评导致介意被评价。

  为了改变留学时期的自己,邵薪羽曾定了“每节课必须举两次手”的目标,“后来老师们都认识我了”,她笑着说,“该推着自己走的时候就推推自己,尽管尝试改变会比较痛苦。但逼着自己去体验一把,也许会收到很棒的效果。”

  “回顾自己的大学生活,感觉我在很多学生组织中都处于普通的位置。”刘真说,“虽然不想做没有存在感的人,但性格上的某些惰性会阻止我们去当那个主角。”

  刘真认为,若想在一个团队中处于领导者的位置,得到更多的尊重,就要在别人看得到、看不到的地方付出更多,才有自信去争取。

  对于“配角综合征”人群,64.9%的受访者认为要认清自己的能力和性格,根据实际去匹配;63.2%的受访者建议尝试打破固有设置,充分呈现自身;50.4%的受访者认为当在某个时机和境况尝试新的选择;22.0%的受访者建议与父母、老师或领导多沟通。

  受访者中,男性占48.0%,女性占52.1%;居住在北上广深的占35.5%,其他一线城市的占19.4%,二线城市的占27.6%,三四线城市的占16.3%。

责任编辑:xujinghui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中国青年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