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不得韩国“火病”,也别让心理疾病成为健康杀手

科普中国-科普中国融合创作 2017-07-18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山夕团队 党以凡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中心

  最近韩国媒体一篇题为《只有韩国人才患的疾病》的新闻成为话题。文章称,世界上存在唯独韩国人才患的疾病,而美国精神医学学会也正式承认了该疾病。据日媒报道,该疾病被称作“火病”,是患者因在生活中遭遇苦恼却无处发泄愤怒而出现精神疾病,患者会出现头痛和胸闷气短等症状。

  虽然医学学会将该疾病定义为“韩国特有的文化症候群”,但是这种由于长期压抑而引起心理不适甚至精神疾病的现象却值得我们所有人警惕。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生活中,我们强调“效率”,重视“成绩”,却很少关心过度强调这些会带来怎样的潜在后果。人是社会性动物,长期压抑自我必然会有负面影响,因此无论是哪个国家、什么职业,精神与心理健康问题都不容忽视。

  情绪与疾病

  早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就在《难经·四十九难》中说道:“有正经自病,有五邪所伤,何以别之?然:经言忧愁思虑则伤心。”此之谓情绪与心脏疾病的关系,中医历来也都有“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的理论,都是在说不良情绪对人们身体的影响。

  情绪对于生理性疾病到底有没有直接影响,其实医学上是没有确切理论的,但是已有临床试验证明,抗抑郁治疗可以改善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预后;此外,就算不是心理疾病患者,亲人去世、吵架、生气等精神创伤也可能导致心脏疾病;再者,糖尿病患者中具有临床意义的抑郁症状发生率平均值达到了32.4%。美国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症患病率是普通人群的3倍……

  这些现代临床实例其实都从侧面说明了情绪与生理疾病的关系。在过去,非精神科医生很少关注患者的心理因素,因此患者往往接受的是躯体治疗,并不重视情绪管理,而如今,医生普遍开始关注患者的心理建设,认为这对疾病预防和疾病治疗都大有裨益。

  压力与疾病

  如果说不稳定的情绪可能引起生理上的不适,那么无处不在的压力其实也会对我们的健康造成一定影响。

  首先,心理压力会导致一定的生理反应和情感变化。当你站在高高的讲台上,面对台下黑压压的人群准备发表演讲时,你可能会感觉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这就是压力造成的躯体反应。心理压力可能导致肌肉紧张、出汗以及疲倦、恶心等现象。

  在一段时间之内,比如你在准备一次重要的考试期间,持续的压力还会导致情感和身心状态的变化,比如精神紧张、心神不宁、动作迟缓、消化不良等。长期的压力还可能导致胃溃疡等慢性疾病的发作。

  其次,过度的心理压力不仅会带来令人不愉快的情绪反应,还可能进一步带来经济损失和严重的社会影响。在美国,每年有3000亿美元的损失都是由压力造成的,欧盟每年也因工作压力太大,丧失20%的劳动力。我国每年至少有25万人自杀、自杀未遂200万人,因各种心理压力、心理问题导致的自杀成为15-34岁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

  过高的心理压力是非常令人不悦的,那是不是存在没有压力的极乐世界呢?

  事实上,完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是不存在的。我们假定存在这样的情形,那一定比有巨大心理压力的情景更可怕。因为,没有压力本身就是一种压力,它的名字叫做“空虚”。

  历史上,曾有无数文学艺术作品描述过这种空虚感,那是一种比死亡更没有生气的状况,一种活着却感觉不到自己存在的巨大悲哀,甚至会有人选择极端的举措来寻找压力或寻求刺激,代价惨重,比如,很多吸毒者最开始就是由于空虚才对毒品的刺激产生好奇心,还有人在极度的空虚中走上了自杀的道路,付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由此可见,过高或过低的心理压力水平都不可取。只有当压力与你的生活相协调,它可以让人维持警醒、敬畏的心态,形成自我保护机制,并产生催人奋发向上的动力。

  适度放松有利于身心健康

  情绪和压力都属于心理因素的范畴,过好或过坏的情绪、过高或过低的压力都会对我们的生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注重心理调节与情绪管理,该是现代人的必修课。

  我们可以在自我心理感觉并不好的时候先进行自我调节与放松,比如听放松的音乐、看电影、参加体育运动、吃清淡的食物、改善睡眠质量等等。

  我们也可以通过冥想与自我放松来使身体和心灵宁静,同时使你感到精力充沛,头脑清醒。

  最后,还可以主动寻求家人、朋友支持,心理学家称之为“社会支持”——这种支持会成为陌生压力和负面情绪事件的缓冲器,有利于人们的健康。当然,如果你认为自己确实出现了心理障碍,还可以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专业人士具有更加丰富的知识经验,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走出不堪重负的境地,建立积极愉快的生活方式。

  生活中的负面情绪与压力无处不在,我们并不应一味割裂心理疾病与生理疾病的关系将两者分开治疗,而应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如果调节得当,那么良好的心态就会转变成前进的动力,最后也希望大家都能在快节奏的工作与学习中平衡好情绪与压力,不要让它们影响到我们革命的本钱!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xujinghui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普中国融合创作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