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沉浸在自己的“负性情绪”中,难怪你不开心!

科普中国-科普中国微平台 2017-07-05 作者:鲁凡英

  (专家:孙涛,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科普中国微平台原创首发)

  明明知道是负性情绪,但就是沉浸其中不能自拔,就像屈原并未听从渔夫之言,依然“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我猜想屈原除了忧国忧民之外,大概也是沉浸在自己的负性情绪中难以自拔了吧?

图片来源网络

  何为负性情绪? 在了解负性情绪之前,我们先来说说情绪。所谓情绪,就是指个体对外界刺激的主观、有意识的体验和感受,具有心理和生理反应的特征,有喜、怒、忧、悲、恐、惊六种。

  如果现在让你拿出一支笔、一张纸,给你5分钟的时间,绞尽脑汁地在纸上把你能想到的描写情绪的形容词都写出来, 写完之后,我们来一起分分类,把你写的那些关于焦虑、紧张、愤怒、沮丧、悲伤、痛苦等情绪分为一类,称为负性情绪;把与之相对的高兴、喜悦、愉快等分为一类,称为正性情绪。

  怎么样,是不是有个奇怪的发现,好像你写下的描写负性情绪的形容词更多一些,这是为什么呢?请带着这个好奇心继续往下看……

图片来源网络

  为什么人容易沉浸在负性情绪中?

  那么,我们为什么更容易沉浸在负性情绪中呢?从心理学上看,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人类长期进化而来的一种保护机制

  负性情绪通常与身体的疼痛、不适相联系;负性情绪也通常会与压力、困难、威胁等相关;负向情绪通常会调动身体更多的资源,因此人们不断地沉浸在 负性情绪中,实质上是一种习得性行为,是一种强化,是为了应对未来环境中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境和不适应状况,是一种生存本能。

  蔡戈尼效应

  蔡戈尼效应,也称之为认知闭合,指的是人们天生具有一种有始有终的驱动力,如果某一件事情未完成,我们会不自觉地抓住不放,越是未完成的事情,越是在我们的内心留下印记。负性情绪大多跟未完成的事情或是完成得不好的事情相联系,因此我们沉浸其中,就是为了一种完成感。

图片来源网络

    成长的一种方式

  用行为经济学中心理账户的原理来解释的话,我们天生有两个心理账户,一个负责计算收益,一个负责计算损失,而人们对损失会更加敏感。比如,你丢了手机的痛苦远远大于你捡到手机的快乐。因此,为了获得更多的经验,预防更大的痛苦发生,我们会沉浸在负性情绪中,学习避免或是应对类似的痛苦。

  一种变相的满足感

  有的时候,沉浸在负性情绪中会有一种说不清楚的快感,就像坐过山车一样,一遍喊着“再也不玩了”,一边 坐完之后又继续排队去“受虐”。我们沉浸在强烈的负性情绪中,有的时候也会有一种变相的满足感。

  另外,当人们沉浸在负性情绪中,可以凸显自己的可怜或是不幸,从而得到更多别人的关注与认同。比如说一个女人在家里总是任劳任怨,但是从来得不到丈夫的关心,她的家人和同事每次都会说她可怜,替她打抱不平,长久以来,她就用这种任劳任怨、忍气吞声的“痛苦”去博取他人的同情和认同,从而得到一种满足感。

  看到这里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你写下的负性情绪的形容词更多了吧?从某种程度上说,负性情绪是我们生存的一种本能,甚至是一种心理的满足。

图片来源网络

  我们应该如何走出负性情绪?

    那么,长久地沉浸在负性情绪中好吗?我们应该如何快速地走出负性情绪?

  其实情绪本身是个中性词,没有好坏之分,每一种情绪的存在都是合理且必要的,就像我们上面所讲的负性情绪也有一定的好处,然而如果是长久地、不合理地沉浸在负性情绪中,并且不断地传播负性情绪,让周围的人都不舒服,那就应该学会积极地走出负性情绪。

  接纳负性情绪

  要想减少自己的负性情绪,一定要做到先接纳负性情绪本身。情绪本身无好坏,每一种情绪的发泄都是合理的,愤怒时我们要允许自己愤怒,悲伤时要让自己悲伤,负性情绪过后,要学会觉察自己的情绪,而不是抱怨或是责备悲伤、难过的自己,否则你需要花更多的时候去处理这悲伤的情绪。 给自己更多积极的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如果能够长期坚持,可以在短期内改变人的心理预期和心理状态, 从而增加一个人的心理承受力。当觉察到自己有负性情绪时,可以对自己说:“我知道我此时是悲伤的,但是我相信我很快就可以走出去”或者“我知道我有能力应对这个愤怒,我相信我一定可以做得很好”……

  但是,需要强调一下,千万不要用否定词做心理暗示,比如说“我不要伤心”,其实你的潜意识接收到的信息是“我要伤心”,反而会更长时间地沉浸在痛苦中,如果你改为“我要更加快乐”,就会更好地走出阴霾。

图片来源网络

    写日记或者是找人倾诉

  当一个人把负性情绪以及相关事件记在日记中或者跟人交流,这件事情就会有一种完成感,就可以对抗蔡戈尼效应,同时倾诉或写日记本身也是缓解伤痛的方式。 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诉求

  当你需要关心、需要关注时,要敢于大胆地说出来,而不是让别人去猜,用直接了当的方式告诉对方,总是比通过让自己痛苦来获取同情来得好。就像唐僧说的“你不说,我怎么会知道呢”,所以一定要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诉求。

责任编辑:xujinghui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普中国微平台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