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为何如此之殇?别让利己心抹杀“共享”理念

科普中国-科学为你解疑释惑 2017-04-24

  4月7日,北京朝阳区一ofo共享单车维修点“车满为患”,工人“修不过来”。

  随着社会的进步,共享单车作为一种新兴的出行方式受到大众的追捧。在其为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伴随而来的却是零件损坏、爆胎、私自上锁等现象。

  许多网友吐槽,“现在共享单车免费我都懒得去解锁,这星期开8次锁,只有一次能骑,全是坏车……”“加班到零点,想骑个共享单车回家,一路寻找,两辆打不开锁,一辆没有车座,一辆爆胎,终于找到一辆貌似完好的,此时我离家只有不到一百米了”。

  共享单车的意义本在于资源共享,方便大家日常出行,可是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的恶意损坏现象?有的人甚至加装私锁将单车据为己有,这种利己心理完全背离了共享单车的“共享”理念。

  费因伯格(Joel Feinberg)在他著名的《心理学利己主义》一文中,对心理学利己主义作了这样的描述:“任何人最终所能够欲求或寻求的(作为目的自身的)东西只能是他自己的个人利益”。换言之,就是拥有利己主义心理的人所进行的一切活动,其最终的目的就是他自己的利益。给共享单车加装私锁的人无疑满足了自身的利益,但损害的却是公共的利益。

  如何让拥有利己主义心理的人站在公共的角度考虑问题,《人民日报》提到,在社会分工、市场分工日益细化而又紧密相连的链条中,每个人的利益都是在满足他人、团体、社会的需要中得以实现的。换言之,每一个利己的目的都要通过利他行为才能更好实现,而且利己是满足利他之后自然而然的回报。在团体中,只有满足了整体需要或公共需要,才能满足个人需要;只有有利于他人,才能有利于自己。总而言之,利己心理与利他主义从来不是一个对立面。如果只想享受他人带来的便利而不懂得为他人提供便利,那么最终的利己也只能是一厢情愿的美梦。

  “君子之为利,利人;小人之为利,利己。”明代文学家方孝孺如是说。如果我们不能做到“兼济天下”,那么就在“独善其身”的同时多一些利他之心吧。(李玲)

  本文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304)医院医学心理科主任,资深心理咨询与治疗师彭国球进行科学性把关。

责任编辑:xujinghui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学为你解疑释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