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jpg

糖尿病打胰岛素会成瘾吗?

搜狐健康 2017-02-20

  搜狐健康 文/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副教授 李乃适

  目前社会上很多人,包括一部分糖尿病患者都认为,打胰岛素就像抽大烟一样,一旦用上,就如附骨之蛆,挥之不去,因此将其视为洪水猛兽。然而从科学的角度说,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

  胰岛素是什么?

  胰岛素是人体胰腺内的胰岛β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类的生理物质,在糖代谢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是人体自身分泌的,和白蛋白、丙种球蛋白一样对人是不可或缺的。

  糖尿病是什么?

  简单说来,糖尿病本身就是一种因胰岛素绝对缺乏或相对缺乏造成的疾病。所谓绝对缺乏是指胰岛β细胞被破坏造成胰岛素不能被生产出来;相对缺乏是指胰岛素虽然数量不缺,但作用却不能被完全发挥出来,造成和胰岛素缺乏相同的效果。因为胰岛素的作用是降血糖,所以胰岛素缺乏就造成血糖升高,也就造成了糖尿病。因此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事实上是一种最为直接的治疗手段;而且因为胰岛素是人体自身分泌的物质,所以从理论上来讲,副作用也应该最小。

  传统口服降糖药的降糖效应均通过自身胰岛素进行

  传统口服降糖药有5大类:磺脲类药物众多,市面上像达美康(格列齐特)、优降糖(包括消渴丸,有效成分为格列本脲)、美吡达(格列吡嗪)、亚莫利(格列美脲)一类的药均属磺脲类;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目前常用的有诺和龙(瑞格列奈)、唐力(那格列奈)等;双胍类应用非常普遍,尽管品牌众多,但实际上均为二甲双胍;噻唑烷二酮类,目前主要是吡格列酮;糖苷酶抑制剂类,现在最普遍的是阿卡波糖,另外还有伏格列波糖。

  磺脲类和非磺脲类促泌剂都是是像挤牙膏一样地刺激β细胞多分泌胰岛素;双胍类或噻唑烷二酮类,简单说来主要作用是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也就是增加胰岛素的工作效率;而糖苷酶抑制剂类是使食物吸收时淀粉转化为葡萄糖的速度减慢,导致人体胰岛素的分泌量能够承受血糖升高的速度,从而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因此,所有口服降糖药实际上或多或少都是围绕胰岛素这个环节进行的。但是,这些药物和胰岛素比起来,就不是人体自身分泌的物质,除了极少数主要从胃肠道直接排出,其余都必须从肝、肾代谢,因此如果肝肾功能不全,则会有中毒的危险。

  “天然胰岛素”比“人工胰岛素”好吗?

  说到这里,大家已经明白胰岛素治疗和口服降糖药治疗的区别可以说是利用外源性还是内源性胰岛素来降血糖。但是仍然有很多患者对注射的胰岛素表示很大的顾虑,觉得这是“人工合成”的,比起“天然”的胰岛素来,副作用一定大。这也是一种错误观念。

  自胰岛素1922年用于临床开始,几乎整整60年的时间都用的是“天然胰岛素”,是从猪或牛的胰腺里提取的猪胰岛素或牛胰岛素,跟人胰岛素在结构上是有所区别的,也因此易于发生过敏。现在使用的是1982年开始上市的基因重组人胰岛素,实际上是把人体制造胰岛素的基因置入酵母或大肠杆菌,让它们“代孕”,生产人胰岛素;由于酵母或大肠杆菌的强大生殖力,胰岛素的产量就特别高。基因重组人胰岛素问世以后,过敏反应大大减少了,因此“人胰岛素”实际上是一大亮点,但是被讹传为“人工胰岛素”,引起了望文生义的误解。因此,误解注射胰岛素是“人工的”而排斥其使用是完全错误的。

  因此,胰岛素作为一种特殊的药物,在糖尿病的治疗中是不可替代的,特别是在口服降糖药效果不佳时,都会用胰岛素来解决问题。实际上,因为急症或其它特殊情况短期使用胰岛素,一般都可以在该情况结束后更换为口服药物治疗,所以胰岛素不存在“成瘾”的可能。但当肝、肾等功能已出现损害时,或口服降糖药无法有效控制血糖时,用胰岛素往往是唯一的选择。

  作者简介:李乃适,医学博士(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0)、理学博士(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医学中心分子遗传学专业,2013),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医学会内科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医学史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通讯编委,《中国医学人文》常务编委。《威廉姆斯内分泌学》第11版副主译。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共号:东单九号院,转载已获作者授权。

责任编辑:zhengmh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搜狐健康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