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jpg

变脸、吐火…你眼中的川剧是啥样子

2018-03-22

  ——重庆主城区川剧现状调查

  重庆市渝北区渝开学校

  指导教师吴志强罗建国王 琪

  来源: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作品展播

  川剧是中国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四川东中部、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在戏曲声腔上,川剧由高腔、昆腔、胡琴腔、弱腔四大声腔和一种本省民间的灯戏组成。除灯戏外,其他都是明朝末年到清朝中叶先后由外省戏班传入四川的。川剧历史悠久,具有巴蜀文化、艺术、历史、民俗等方面的研究和认知价值,在中国戏曲史及巴蜀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十分独特的地位。

  尽管川剧在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近年来川剧同其他地方戏曲一样传承发展举步维艰,大批地方中小剧团纷纷倒闭,演职人员转行,有政府财政支持的省市级大型剧团也入不敷出。以重庆市主城区周边为例,2015年川剧长期演出场所同比减少了30余家,而其中重庆市川剧艺术中心的上座率仅为30%。

  问卷调查

  为了了解重庆市主城区周边川剧的生存现状并分析其原因,帮助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川剧这一悠久地方剧种,我们设计、发放和回收了针对川剧生存现状的调查问卷(2015年11月至2016年1月是问卷发放和数据搜集阶段),并分析了原因(2016年1月至2月是数据分析阶段)。

  调查问卷分为两类:一是对现场观众的问卷调查,目的是了解川剧观众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观剧爱好等;二是对普通群众的问卷调查,目的是了解普通观众对川剧的了解程度和观看意愿等。问卷的访谈提纲的设计以川剧演出团体、经营场所、演职人员等对象,了解川剧演职人员、演出团体、演出场所的现状以及从业人员对川剧未来的思考。

  结果分析

  1.川剧表演团体呈两极分化:

  a)大型演出团体、演出场所多为国资背景,有稳定资金扶持,状况较好;演职人员多为专业科班出身,对生活状况满意,对目前川渝地区的川剧生存现状忧虑,对川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有明确的意见和建议;

  b)小型剧场和民间团体多为私营或是爱好者组成的业余团体;演职人员演艺水平较低,多兼职剧团演艺以外的其他事务,多数收入较低,对川剧生存现状忧虑的同时却提不出有效的建议。

  2.川剧的表演内容受欢迎程度不一:

  a)喷火、变脸、顶灯等知名度较高、观赏性较强的川剧绝技在非专业团体的演出中占了很大比重,大多数观众的喜好属于“外行看热闹”;

  b)大幕戏、折子戏几乎不会出现在非专业团体的节目单中,喜欢大幕戏、折子戏这类“内行看门道”的观众占比不足50%。

  3.川剧现场观众的年龄较大,70.9%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剩下的40岁以下观众选择现场观看的主要原因是陪伴父母观看。川剧普通观众大多在电视等媒体上观看过川剧,但从未在剧院现场观戏,他们愿意现场观看川剧表演,但却不清楚应该去哪里观看。

  4.川剧的绝技表演深入人心,但川剧文化推广和普及不足,川剧市场呈逐步萎缩。

  建议

  1.对不同类型的川剧团体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

  a)对大型、专业川剧团,政府加大扶持力度,鼓励演职人员创新、钻研;

  b)对中小团体、场所,采用“民办公助”,如发放场次补贴、减免税收等;

  c)对业余团体,扶持民间川剧协会发展,定期派专业演职人员给予指导和培训,例如以街道为单位成立川剧爱好者协会,并提供一定资金支持。

  2.鼓励演出团体多种经营,例如开发川剧周边产品、川剧IP等。

  3.培养川剧文化生存土壤,扩大川剧市场的群众基础。鼓励川剧进社区、进校园,定期指派专业演职人员去这些场所表演,让更多的人了解川剧、爱上川剧、传承川剧。

  柳博洋陈瑞琪易子琳

责任编辑:sun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