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地球资源卫星能侦察地球资源

科普中国网 2018-10-27

       

作者:赵不亿

  2002年10月27日,“中国资源二号”卫星成功发射。今天,就来谈一下,为什么地球资源卫星能够侦察地球的资源!

  1941年12月8日,日本舰队突然袭击了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基地珍珠港,日本舰队自美国人从未预料到的浅海槽进入,一举几乎全歼了太平洋舰队,这就是“珍珠港事件”。为什么日本军队能对珍珠港的地形和太平洋舰队的军事设施和部署能了如指掌?他们的主要“侦察员”是空中摄影。

  1962年,苏联偷偷摸摸地把导弹运进古巴,不料却被美国侦察出来了,是谁泄露了机密吗?不是,还是空中摄影这位“侦察员”首先发现的。

  由于空中摄影侦察有居髙临下、快速、准确、形象的特点。如果重复飞行,还可以掌握军事部署调整的情况。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90%的军事情报来自空中摄影。现在凡是能发热的东西,如飞机、坦克甚至人,都休想用伪装或躲在树下,来掩人耳目,因为它们都会在红外线探测器下,暴露无遗的。

  1957年10月4日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后,到1978年已有10600颗人造卫星在宇宙空间飞行了。仅苏联的“宇宙号”卫星,到1977年7月为止,就发射了929颗,大部分是用于军事侦察的,上面带有各种探测仪器。现在,从军事卫星所拍摄的照片上,已经可以识别地面上30厘米大小的物体,这比地面侦察员要厉害得多了。

  凡是用飞机或人造卫星,带着各种探测仪器或是摄影机,来探测和识别地面物体的特性的技术,都叫做遥感技术。

  能不能用这个“侦察员”来侦察一下地球资源呢?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就逐渐试验利用飞机上拍摄的相片,还有红外线探测、侧视雷达等方法来寻找矿产资源,效果很好。运用航空遥感方法,不仅能获得大地上逼真的图象,还可以通过象片上不同部分的色调深浅、图形的大小和花纹的特点勾画出一个区域地质构造的轮廓,甚至一些被堆积物或森林覆盖,在地面上不易发现的现象也被揭露出来了。更不用说,比地面调查的速度要快得多了,大大延伸了人们的视线。

  但是,一张航空相片通常只包括了20?30平方千米的面积,能不能再把视域扩大一些呢?经过一番试验,第一颗专门用作调查地球资源的“地球资源卫星”终于在1973年7月23日发射了,它工作了五年之后,到1978年1月才停止工作,在调査地球资源方面的效果很好。1975年1月22日和1978年3月5日又相继发射了第二、第三颗地球资源卫星。现在,它们还在正常工作着。

  地球资源卫星是一种中等高度的“太阳同步卫星”,它的近地点是905千米,远地点是918千米,所以轨道是近于圆形的;每103.267分钟它就由北向南,又由南而北地围绕,地球一周,一天要转14圈,每隔25秒钟就“拍”一张相片。不过,在地球背着太阳的那一面,它又会自动不“拍照”,你看,一天它该拍多少照片呀!因为地球是自转的,103分钟内恰好向东转了25.8°,这就等于卫星也向西跑了25.8%,25.8°有多远?地球的赤道周长是40075.24千米。也就是说,每隔103分钟,卫星就要在上一条轨道以西2875千米(指赤道附近,近两极两条轨道的距离当然要缩短)拍照。在这段时间内,太阳由东向西也移动了25.8°,卫星的轨道移动的距离正好和太阳一致了,所以把地球资源卫星称作“太阳同步卫星”。按照设计,卫星通过赤道的时间都是当地时间上午9点30分,这正是阳光最柔和,最适合摄影的时间。地球资源卫星每18天,转251圈以后,就把地球各个部分都拍摄完了;然后再从第一条轨道开始工作,每18天就可以得到同一地区的相片。

  地球资源卫星上带有两种“摄影”仪器(称为传感器),一是反光束导管电视摄像仪,类似电视摄像机;另一种是多光谱扫描仪,能把地面反射上来的电磁波按波长分开,记录下来。这些仪器接收到的光讯号都经过转换,变成电压讯号记录在磁带上,等到卫星经过地面接收站上空,地面站又用磁带把它发射回来的电压讯号记录下来,再经过电子计算机处理,把它变成光学讯号,在感光材料上重新成像,这就是卫星相片。每张卫星相片所拍摄的范围是34225平方千米,相当于1000?10000张航空象片的范围,而且它还不会象飞机那样,受到气候条件、地形起伏等因素而影响飞行,因此,它自然要比用飞机调查快得多、省得多。而单纯的地面调查工作的效率和它比起来,更是望尘莫及了。

  至于对调查迅速变化的自然现象,如火山喷发、河水泛滥、河口海岸的变迁,以至农作物的长势,资源卫星都是一个优秀的“监察员”。

  正因遥感技术具有这些优点,现在已广泛运用在寻找矿产、工程勘察、预报火山喷发和地震、森林调查和森林防火、估计农作物的产量,甚至还可测定大陆间的移动距离哩。

  那么,是不是有了遥感技术就可以取代地面工作和其他方法呢?不行,即使在将来,也还需要地面工作,当用遥感技术探得资源后,还要在重点关键地区作深入研究,必须空间和地面相结合,才可以达到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加强深入研究的效果。

  关键词:资源卫星

版权所有少年儿童出版社,鼓励任何不用于商业性质的传播 

责任编辑:杨茗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