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不在手术台前也能给患者做手术吗

网编书摘 2017-08-09

  作者:侯增广(中科院研究员)

  2001年9月7日,一位68岁的女患者躺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一家医院的手术台上,医疗小组则远在美国纽约。就这样,隔着辽阔的大西洋,医生通过远程遥控“宙斯”机器人完成了一例胆囊切除手术,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手术被称为“林白手术”。“宙斯”究竟是如何完成远程手术的呢?

  “宙斯”和“达·芬奇” 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两台手术机器人。它们不仅能完成外科手术,还能实现远程操作。它们的每个系统上都安装有三只机器手臂,这些手臂就像外科医师左右手的延伸。它们是这样进行远程手术的:手术进行中的现场影像通过无线终端传输到医生的所在处,医生根据现场影像确定手术的进程,利用一个类似电子游戏中的操纵杆,将下一步要进行的操作转化为数字信息传递至远程患者处,控制当地医疗器械(机械手臂)的动作。

  可是,既然有医生,为什么还需要机器人来进行手术呢?

  我们知道,手术操作需要非常高的精确度,而医生在长时间的手术过程中会疲劳,手会产生颤抖,这对于手术来说有一定风险。机器手臂定位精度很高,不会因疲劳而颤抖,时刻保持稳定。

  机器人视觉系统还可以放大手术区域,使直径几毫米粗的血管放大到铅笔般粗细。此外,远程手术还能充分发挥医学专家的作用,可使远在千里之外的患者得到及时救护,医生也避免了长途舟车劳顿。当然,医生操纵机器人做手术,手术的效果主要还是由医生的水平决定的,机器人所具备的各项高精性能只是便于操作者更加顺利更加成功地完成手术。

  以后当你在电视上看到手术室中只有机械手臂在给患者做手术时,可以脱口而出:“林白手术!”

版权所有少年儿童出版社,鼓励任何不用于商业性质的传播

责任编辑:李阳阳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网编书摘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