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1月1日是元旦?

科普中国网 2017-01-01

  作者:萧耐园(南京大学天文系)

  关键词:历法  年  月  日

  1月1日是元旦。元是“第一”的意思,旦是“天亮”的意思。所以,元旦的意思就是一年的第一天。世界各国都会在这一天庆祝新年。那么,你是否想过,每个国家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气候条件不同,为什么都要选择这一天作为一年的开始呢?为什么不用下雪的第一天,或者花开的第一天作为一年的标记呢?这就要从我们今天通用的历法说起。

  历法是计量比日更长的时间间隔的法则。通俗地讲,就是计数日子的法则。

  在非常遥远的古代,人们顺应太阳的东升西落和由此造成的昼夜交替,来安排自己的生活和生产,自然而然地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这就形成了“日”的概念。

  可是光有“日”这一种单位是不够的。假如你刚满15岁,有人问你多大啦,你回答“我5478日了”,这会有多麻烦。可见历法中必须有比日更长的时间单位,它们就是“月”和“年”。

  最初的“月”是根据月亮的盈亏变化定出来的。“月有阴晴圆缺”,也就是指月相变化,差不多30天一个循环,是一种显著的天文现象,天文学上称之为“朔望月”。

  从地球上看,太阳在黄道上运行时,每个月经过一个星座的区域。图中太阳落在双鱼座天区

  更重要的是“年”,即四季交替的周期,天文学上称之为“回归年”。约1万年以前,人类普遍进入新石器时代,从以采集和狩猎为主过渡到以农耕和畜牧为主。农民和牧民必须知道时令,也就是季节的变化,才能掌握农作物或牧草和牲畜生长繁殖的规律。因此需要反映四季更迭的周期——年,这个周期长约12个月。可是,要确定年的精确长度就不那么容易了,因为天空中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志显示年的变化。起初,人们根据四季交替引起的自然现象来定季节,如草地由黄返青,显示春天来到,白雪纷纷扬扬,表明冬季降临。可是,气候现象的发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去年初雪与今年初雪的间隔,不会正好是1年。随着对天象观测的不断深入,到了大约6000年前,古人逐渐认识到太阳在星空背景上1年运行1周,这正是四季变迁的真正原因。于是,他们确定了天空中太阳在恒星背景上运行的轨迹——黄道,并在黄道上定出了春分那天太阳到达的位置——春分点。古巴比伦人更把黄道经过的天空区域分为12个星座,这就是黄道十二宫的来历。古人通过观测一年里不同时期的星空变化,测定回归年的长度,从起初大约360天,精确到后来的365天。

  13世纪意大利的一幅描绘农业生产的日历

  历法中有了“日”“月”“年”等单位之后,就有了一个问题:如何协调回归年、朔望月和日之间的安排。回归年通常是指从一年的春分到下一年春分的时间间隔,长度为365.2422日。朔望月是指月亮从一次朔到下一次朔,或从一次望到下一次望的时间间隔,平均长度为29.530 59日。由于回归年、朔望月和日三者之间没有公约数,所以就有了对年、月、日的各种不同的配合方法,于是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历法。主要有阳历、阴历和调和两者的阴阳历。

  阳历又称太阳历,它以回归年的长度为基本单位,着重考虑如何安排l年中有多少日,现行公历是阳历的典型代表。阴历又称太阴历,它以朔望月的长度为基本单位,着重考虑如何安排l月中有多少日,并规定12个月为1“太阴年”。

  解决了协调“日”“月”“年”等单位这一历法的基本问题后,原始的物候历便逐渐过渡到这种基于天文观测而编制的天文历。这也是人类历史上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天文学的重要标志。

责任编辑:李阳阳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